下载APP

评论|跨越24载报恩背后,是“情义山东”的双向奔赴

壹现场 2024-12-15 2.2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杜春娜 李培乐 石晟绮 夏侯凤超 徐晓磊 于悦

在齐鲁大地,一场跨越24年的报恩,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窝,也让 “情义山东” 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菏泽李家三兄妹与恩人 “希望” 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以德报恩,更是山东这片土地上情义文化的生动诠释,是一场情与义的双向奔赴。

20多年前,孙承武化名“希望”资助了菏泽李家三兄妹,让他们继续学业;20多年过去,三兄妹在生活的磨砺中站稳脚跟,但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希望”带来的希望。

一边是“施恩不图报,善举不留名”的义行,一边“心怀感恩,锲而不舍找恩人”的义举。如果真要为这种行为找一个合适注解,是拥有“只做不说”“知恩图报”性格基因的山东人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人在他人身处困境时伸出援手,不图回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善良与仁爱的真谛。

这种精神,是山东文化传承千年的底蕴。孔孟之乡塑造了山东人诸多优质的品格基因,而这些品格中最突出的便是“有情有义”,从儒家的 “仁爱” 思想到民间的互助习俗,早已融入山东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纵然时代变迁,山东好人、好客山东、三好山东等热词依然被频频提及。

无论是 “希望” 的慷慨相助,还是三兄妹的感恩寻恩,都将山东人善良、真诚、有爱心的美好品质显露无遗。正如找“希望”时,李文娟说:“我做梦都想见到‘希望’,给他深深鞠一个躬”。正如找到“希望”后,提起捐助经历时,在彼时每月300元是一笔巨资的年代,孙承武只是说:“都已经忘记了”“没有多余的思考,是一种人性向善的本能”。

几句质朴的语言,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报道后,在全网引发反响。“这就是山东人,这就叫美德”“好人一定有好报”……寻找“希望”的过程中,更多山东人加入,也把山东人的爱和温暖撒满城市的每个角落。

暖心而又治愈的故事里,不停变换着主角,不同的故事,是一样的山东之“好”。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四面八方爱心汇聚的进行时,正是“情义山东”的传承之时,这一张名片正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王杰

徐晓磊

做追光者,无限进步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杜春娜

用文字抒写民生,用镜头记下民情,用报道表达民意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李培乐

包罗万象的政法新闻,司法,公安,武警,应急,一手资讯一网打尽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夏侯凤超

济南城里大小事,身边暖事难事烦心事,一起聊聊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于悦

民生新闻、文化新闻来找我聊聊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李梦瑶

风雨兼程,笔尖即担当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