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恩俊
龙年正月初十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而第一个节气立春,则留在了癸卯年的腊月二十五。
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以雨水命名,很有动词感的两个字,从字形看,更像动感的画,仿佛一串串的雨水有节奏地落下来,甚至望字闻声,能“听”到雨水淅淅沥沥的声音。《说文解字》:“水从云下也”,属一看可知其义的象形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尔雅》也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是天的精灵,雨生出大地上的水,水像飞翔的梦,一笔一画写着波浪的翅翼,雨和水连在一起,往返于天地之间。所以古人将雨水称作“天水”:“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地,雨水从天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易经》亦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语,有了水就有了万物。

所以,这个以生命的“雨水”二字命名的节气,其三候也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这个时节,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连动物也感恩雨水的恩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宋·刘辰翁《雨水时节》曰:“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诗中的“风追残雪”“水送破冰”“问雁”,说的就是雨水三候的情景。其实,顽童不必这么着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这一天起,雨水就带着自己“辅时生养”的使命,勤奋起来,不时抚摸着大地的肌肤,为人间洒降甘露,滋润万物,惠泽春天。
《易·系辞》说,万物“润之以风雨”。宋·朱淑贞《膏雨》则云:“润物有情如著意,滋花无语自施工。一犁膏脉分春垄,只慰农桑望眼中。”雨水节气的雨,不似冬雪那般凛冽,也不比夏雨那样急迫,更不似秋雨的寒凉。它轻盈柔软,温情脉脉,只用细腻的雨丝轻轻抚摸,悄悄洒落,无声无息,让万物安享着静谧与温润的气息……
《尔雅》又云:“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联手“酿造”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春”字体现阳光,“泰”字体现雨露,皆是万物所需。所以,雨水是一个多情善于布施的节气。雨水,雪融化成春水回报大地,云飘洒下春雨滋养万物,自然界充满着互相关爱的生命情感。“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的《春日》摄下了雷雨后感人一幕。还有“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梢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都是一幅幅让人感动的生命画面。
“雨滴草芽出,一日长一日。风吹柳线垂,一枝连一枝。”在孟郊的眼中,雨水滋润下,自然界的草木开始茂盛起来。在人们的意识里,雨水这个节气是生命复苏的关键日子,人也像草木一样,需要借助雨水。所以,这一天民俗流行“送雨水”和“借雨水”的风俗,后辈人要在雨水节这天带着俗定的礼物给父母“送雨水”,希望老人长寿。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希望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有些地区的民间习俗在雨水节为儿女特别是独生子拜干爹,名曰“借雨水”,期盼孩子长命百岁。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雨水,一个充满渴求的节气,一个滋润希望的节气。雨水是万物萌芽、开始生长的时节,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润的时节。“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陆游的诗喊出了农人的心声。“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朱元璋的《新雨水》,不仅是农民皇帝所求,也是农人的期盼。
雨水时节,尽管有的希望还干渴着,尽管雨水的上空还偶尔飞来些许雨夹雪,正像谚语所言,“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盼雨水总是盼得焦急,民以食为天,雨水就是上天恩赐给农人的一种祝福、一份美丽。而闹春的“雨水”总是先于种子入土,汗水总是先于雨水落地。
雨水时节,在细雨里忘归的不仅仅是农人“春争时”的勤奋,更有城里人“春日游”的惬意。“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把伞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春天,当然少不了恋爱的情侣,伞下是爱情的一片天地。那伞下欢爱的笑声飞来,砸落田间柔雨抚摸过的汗滴……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温润柔美的雨水过后,红艳欲滴的明日,将是龙抬头的惊蛰,大地一声惊雷,一个更加灿烂明媚的春色呼之欲出,随着雨水的深入,万紫千红的春潮澎湃涌来……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