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齐鲁好书榜(2024.07)|多元化的时代里,如何认识世界

青未了 2024-08-04 3554

本榜单每月从上个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类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一本重点推荐图书和九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重点推荐】

《时间困境:当工作和家庭被颠倒》

[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著

夏天 肖索未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是当代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在性别研究和家庭社会学界享有盛誉,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学界情感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本书是她关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为何难以寻求这一议题的社会学著作。

作者化名为阿莫克,在一家美国财富500强企业度过了三个夏天,采访了高管、普通员工、工厂工人等。她的发现令人吃惊:尽管公司提倡工作家庭平衡,提供兼职上班、工作分担、灵活工作时间地点和职业年休等机会,接受采访的每个母亲和大部分父亲都说“家庭第一”,但这些在职父母中很少有人质疑自己的长时间工作,也很少有人利用公司提供的弹性工作时间、陪产假或其他“家庭友好”政策。

作者在对多个典型样本家庭进行了深入访谈与交流后指出,家庭正在被“男性化”,越来越按照讲究效率的“工作场所”的规则来运转,个人需求被取代、压制或耽延,而工作场所却在被“女性化”,推行强调信任、团队建设和周到对待“内在客户”的管理哲学。工作已经成为了“家”,人们感觉自己得到奖励、受到关注、得到“父亲般”上级的鼓励和同事们的支持;与此同时,家则成了一个在太少的时间里有太多事情要做的地方,变成了孤独的“工作”场所。

本书跳脱出“提升个体”的角度,从更为宽阔的社会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工作家庭平衡议题,透视工作和家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切带来的社会后果。这对当下中国工作与家庭平衡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优秀图书】

《众生百态:清代刑科题本里的“打工人”》

常建华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对社会史而言,特别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把人的历史反映出来,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人的历史。明清史专家常建华教授发现,清史中很多刑部关于人命案件的刑科题本由于民间诉讼打官司而存留下来,能够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本书从营生分类,描述了清朝刑科题本档案中“剃头匠”“木匠”“铁匠”“篾匠”“开豆腐店的小业主”“挖煤的”“茶农”“演戏艺人”等从事多种职业的底层劳动群像,梳理他们在纠纷中反映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史料中蕴含着这些普通人的生存逻辑与社会应对策略,构成了清代普通人的历史。本书呈现了常建华教授近年来利用清朝刑科题本对于清代社会研究的思考,揭示了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是社会史理论方法探索与历史书写实践的新的尝试。

《世界尽头的疯人院:“比利时号”南极之旅》

[法]朱利安·桑克顿 著

李厚仁 译

后浪|海峡文艺出版社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大航海的鼎盛时期,各国对极地探险都跃跃欲试。1897年8月,比利时男爵兼探险家德·热尔拉什带着荣耀的梦想登上“比利时号”,从安特卫普港出发,前往未知的地球尽头:冰冷的南极大陆。德·热尔拉什的计划很快就会出错。经历了一次近乎叛变、一次近乎沉船和一场真正的死亡后,“比利时号”在凛冬将至时莽莽撞撞地驶向浮冰群深处,落入冰与雪的牢笼。随着太阳在壮丽的南极景观中最后一次落下,几乎所有活动都陷入停滞,生存成了队员们的全职工作。而在寡淡无味的罐头食品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之间,疯癫也像幽灵一样笼罩在船上,寻找意志最薄弱的受害者……本书聚焦三位主角——除了身负国家与家族使命的德·热尔拉什,还有“比利时号”大副、即将成为传奇的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以及半是天才、半是骗子的队医兼摄影师弗雷德里克·库克,讲述了极地探险科考一段鲜为人知却极其重要的历史。

《伴你老去的勇气:如何陪伴日渐老去的父母》

[日]岸见一郎 著

敬雁飞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当父亲的记忆逐渐消逝,岸见一郎的世界也随之改变。这位忙碌的心理学家,曾因工作和家庭责任,忽略了与独居父亲的联系。然而,随着父亲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岸见一郎的生活重心发生了转变。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岸见一郎深刻体会到了照护工作的艰辛。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他选择了积极的态度,用爱、智慧和创意,将照顾父亲这件充满挑战的任务变得轻松愉快。在作者看来,养老不是还父母债,也不需自我绑架。养老的质量取决于亲子关系,子女需要正视父母老去的事实,积极调整心态,从老人的角度理解老人,找出与老年人的相处之道。

《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

刘焱 著

朱慧颖 译

光启书局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掘了古代中国对健康以及身体与有毒药物如何互动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药物的物质性,其真正的意义与效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依具体的技术干预、社会政治状况与个人身体体验而变化。

《大宋繁华:造极之世的表与里》

谌旭彬 著

之江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关于宋史,近年的潮流是聚焦于其物质与文化的兴盛,写作者与阅读者摒弃传统的“弱宋”印象,重新被《东京梦华录》里的宝马香车、雕梁画栋所吸引,重新肯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繁华,成了两宋的新标签。历史研究者谌旭彬的写作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发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两宋“以九千万贫弱者,供养一千万食税群体”的“繁华”本质,颠覆了其所谓古典中国黄金时代的形象,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本书解读两

宋三百年间留下的各类史料,重新梳理秦制在所谓宽松时代的汲取机制,探索这一时期处于压力之下底层群体的反汲取生存策略,呈现了除去繁华的社会表象之后,更加符合历史逻辑的宋朝另一面。

《神器有命:汉帝国的神圣性格及其崩解》

冯渝杰 著

鸣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汉帝国具有物质(世俗)层面与精神(神圣)层面的双重生命。“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本书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巴勒斯坦]萨里·努赛贝 著

[美]安东尼·戴维 文字协助

何雨珈 译

理想国|当代世界出版社

萨里·努赛贝出身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家族,他记忆中的巴勒斯坦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与数次中东战争,这一地区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巴以冲突是如何源起与演变的?为何国际社会多次斡旋都无果而终?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国家的未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萨里讲述自己与家族的爱憎沉浮,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艰难求存。他的人生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从一心治学到游走于巴以政权之间促成和谈,他的经历颇为戏剧性,曾被巴勒斯坦人斥为“叛徒”,又被以色列当局抓入监狱。中东冲突很难找到“中间立场”,萨里可谓在夹缝中生存,但他始终坚持和平与共情。在犹太人的苦难已经广为人知的今天,探索巴勒斯坦人的视角或许可以令我们对中东问题,甚至是更为宏大复杂的问题,形成更完整全面的认知。

《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刘绍华 著

望mountai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人类学家刘绍华的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她也被查出罹患淋巴癌。刘绍华以学者与病者的双重身份,在本书中记录了母女的这段生命旅程,两代女性跨越身心伤痛,在生命动荡转型中重新看见彼此。母女二人在患病与照护中,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领悟活在当下与示弱的美德。作者认为,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失忆的边界。我也从重病中毕业新生,学会向生命示弱,也决心将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场继续照护的实践与探索”。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日]伊藤亚纱 著

徐嘉忆 等 译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人类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渐渐地,我们以为用眼睛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而那些看不见的人,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他们用手阅读,用耳朵眺望,把脚当做探照灯;还能通过语言借他人之眼,用幽默态度翻转种种“不便”。本书作者通过与视障人士的长期相处,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在那里,当视觉消失,身体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崭新可能。就好比这世界上有四只脚的椅子,也有三只脚的椅子,二者有着各自的平衡。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只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出的“完整”。在作者看来,我们已经迎来身体多元化的时代,认识他们的世界,同时意味着认识自身的更多可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记者 曲鹏)

责任编辑:曲鹏

曲鹏

关于书的那些事,来问我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