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每一位演员都是那璀璨星辰,以各自独特的光芒照亮着时代的舞台。他们,或出身于名门学府,或历经风雨洗礼,以不懈的努力与对表演艺术的无限热爱,在话剧的殿堂、电影的银幕以及电视剧的小荧屏上,刻画着一个个鲜活而深刻的角色。这些角色,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成为连接观众与创作者情感的桥梁。
岁月悠悠,每一代演员都面临着属于自己的挑战与机遇。有人在镁光灯下熠熠生辉,享受着掌声与荣耀;有人则在默默无闻中耕耘,用汗水浇灌着艺术的土壤。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们都深知,人生的苦难与挫折,终将化作滋养心灵的甘露,成为塑造角色、深化表演不可或缺的养分。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让他们能够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将每一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张岩:任时代流转,我只能把握好自己
张岩,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代表作品:
话剧:《关汉卿》《花房姑娘》《这是最后的斗争》《长夜》《大宅门》《北京法源寺》《红岩魂》《谷文昌》
电影:《金山鸿雁》《三袋米》《清风碑》《对话》《不再沉默》《那年初夏》
电视剧:《大宅门》《铁梨花》《狼烟姐妹》《军人机密》《真爱无敌》《偶然》《女人要过好日子》《明日已太远》《冷暖人间》《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岁月长长路长长》等。
“人生的任何苦难、任何挫折,最后都会化为你的财富!它将给予你强大的生命力量,都会变成你在舞台上、影视中塑造各种人物的内心依据!”经历过几番沉浮后,演员张岩不禁感慨道。话从她嘴边说出的时候,我看到,她的眉角含着笑,语气是那样淡定、自信!一个经过严格话剧科班训练的“大青衣”,不愧时代的历练,散发出郁久弥新的清芬。
张岩的演艺之路开端于90年代,那个年代,从艺术院校到与院团,对演员的挑选,可谓层层“拔尖”。考上海戏剧学院(后简称“上戏”)表演系的时候,老师问张岩,为什么选择演员这个职业。她说:“偏于内向的我,希望通过演戏,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
大学期间,上形体课,手臂意外受伤,张岩错失了实验话剧《芸香》“女一号”,一个人躲在台下偷偷地哭,差点以为自己从此再也无法上台演戏。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再度站在毕业大戏舞台上,主演话剧《海鸥》。已逾不惑的张岩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毕业时,师从洪深、即将退休的班主任对着他所教授的最后一个班学生,激动地说道:“在你们去世的时候,你们将因为你们的艺术成就和对这个国家、人民所做出的贡献而被国葬!”毕业论文末尾,张岩也写着——“我要成为大艺术家!”并且,这也是她至今孜孜不倦的追求。
经由大导演陈顒老师的严格挑选,张岩以“大青衣”形象,顺顺利利地从“上戏”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正式踏上让她痛并快乐的演艺之旅。陈顒老师对她鼓励道:“张岩,我要让你在舞台上大放光彩!”话剧《关汉卿》中的“赛帘秀”、《花房姑娘》中的“罗薇”;电视剧《大宅门》里面那个不肯吃亏的“三奶奶”、《铁梨花》里忍气吞声的“二奶奶”、《军人机密》里的农村妇女“田嫂”……诚如当年考“上戏”时,张岩的想法——各色人物的塑造,给她带来酣畅淋漓的快乐,“做演员最大的乐趣,就是你能够活成迥然于自己生活的另外一番样貌,做到自己生活中做不到的事情。”张岩道。这份单纯的初心,她始终不忘。
电视剧《大宅门》饰演三奶奶(右一)
柔弱的外表下积蓄爆发力
外表看起来文静柔弱的张岩,生活中在陌生人面前不爱讲话,很多初识她的人会觉得她一点脾气也没有,可一演起戏来所形成的反差,尤其是在情感爆发力的戏份上,又会让他们大跌眼镜。她把这样的反差,归因于演戏对一个人内心潜能的激发——外表柔弱的她,内心实际很有力量。
张岩对塑造人物始终坚定一条信念,即在于一个“真”字——“演员的一生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她回忆起大学时代,加拿大导演史东森在培训课上所传达的表演观念:你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就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拿出最真实的部分。如果不先用心打动自己,又怎么去打动别人呢?这种表演观念她一直信奉着。
“所以,演戏的时候必须要调整到与人物有相同的情绪,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但观众只会看到最后的呈现结果,你不全身心地付出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有的人在演‘戏’,有的人在演‘人’,别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正是因为要用心,她对待每一个角色塑造,都会很认真。当别人说她演戏很“走内”、不必这么认真的时候,让张岩多少有点哭笑不得。
电视剧《铁梨花》剧照
与《大宅门》的缘分从电视剧延续到话剧
张岩坦率地说:“每个演员最希望遇到丰富多彩的角色,既能展现你的专业能力,演起来也比较过瘾,可这又是一生可望不可求的事情。”她回忆起18年前参与拍摄电视剧《大宅门》,那是郭宝昌耗费毕生精力完成的作品,让当年圈子里演员们看着都很“眼红”——所有男演员都想演“白景琦”或“白三爷”,女演员都想演“二奶奶”和“杨九红”。当时,剧组里热烈、纯粹的创作氛围,大家聚在一起谈艺术、谈人生,令她时时怀念。
她没有想到,她与《大宅门》的缘分能够在十几年后再度延续,出演话剧版《大宅门》的幸运降临到她身上,扮演的竟是“二奶奶”!虽然不是重头戏,但也足以使她兴奋。“接到角色后6天就上台了,这个戏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每个人物发生的什么事儿都在我脑子里呢。”张岩激动地道,“《大宅门》里的‘三奶奶’是个怕吃亏、精于算计的小女人,‘二奶奶’是有大智慧、能撑起家的大女人,公平公正能担事儿。她对‘杨九红’拒之门外也是没有办法,所有人都看着你怎么当这个家,你儿子找个窑姐,必须得管。所以这样一个人物,说话就不能软绵绵的。”由此,在塑造“二奶奶”一角中,张岩运用了京剧老旦诸多表演方式,如略带苍音的念白、沉稳的举止,为话剧《大宅门》增光添彩。
话剧《大宅门》饰演二奶奶
随着赵季平为该剧创作的音乐一响,苍凉之感顿时涌上心头,百年家业随着历史兴衰幻化沉浮的故事被缓缓唤醒,人物命运的曲折跌宕随着剧情推展逐一浮现。张岩说,经典作品传达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它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物悲欢。“百年老字号的生存之道是讲诚信,因为药材少了几味药就打断儿子的腿,再浑的三爷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含糊,有民族气节不做汉奸;杨九红的悲剧命运、白景琦的个人成长,家人之间的感情,这些都是它的经典之处。”
话剧《大宅门》合影
今年,在金秋北京的演出之外,张岩将随《大宅门》赴杭州、珠海进行巡演。说起话剧《大宅门》近年巡演的经历,张岩难掩激动之情。该剧曾在沈阳、天津、哈尔滨、西安等地演出,能够容纳两千名观众的剧场座无虚席!到中国台湾的演出,更是盛况空前。每次谢幕时,张岩看到台下人头攒动的观众,鲜花掌声扑面而来,舞台剧演员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话剧《大宅门》演出照
塑造任何角色都让她快乐
不管是贤妻良母般的柔弱女子,还是气场强大的强悍女人,她对角色的塑造能力绝不叫观众失望。排演舞台剧《长夜》时候,她饰演的桂花是个性格豪放的东北女人,她特意请服装帮忙做了一件胖袄,营造“丰乳肥臀”的效果,台词上要大嗓门,在形体动作设计上也更豪放。
《北京法源寺》里饰演慈禧,对张岩来说,最有挑战性。“因为她是个历史人物,她的一切你都够不着。她是个政治家,肯定不能喜形于色,追求的就是个稳字,不能有大的形体动作,只能由内而外的表演方式。‘慈禧’这个角色是需要用一生去探索的,只能是逐步的提高。”塑造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会让她感受到快乐。无论什么角色,都要让别人觉得“这个演员还不错。”这是她一直坚守的。
话剧《北京法源寺》饰演慈禧
任时代流转,我只能做好自己
入行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话剧、影视剧低迷时期,身边很多人都放弃了这个职业,尤其是女孩子。当时,张岩在精神上不无例外承受着巨大压力,前辈王景愚老师对她说:“你要相信,你的困惑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于是,张岩就耐心等待着大环境变好,一晃就是十年,她依然在原地坚守,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份等待与坚守她觉得很值得很庆幸。她说“能演戏就很快乐了!你会发现好的作品,好的人物形象都是要捕捉演员的连贯性动作的,所有调度都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这对话剧演员来说是个很大的优势。”
任时代流转,环境问题是所有演员都要面临的问题。回首以往,风雨兼程,她说:“你是超越不了时代的,只能把握自己此刻能把握的事情,对得起每个角色。痛苦注定一生,灿烂只有一瞬,演员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她想到对她影响很大的毕业大戏《海鸥》里妮娜说的一段话——“科斯佳,到现在我才明白,在我们的工作里生活里,无论是演戏还是写作,要紧的不是名誉不是光荣,而是要懂得把生活沉重的十字架背负起来,而且要有信心。我有信心了,所以眼前这一切并不怎么令我苦恼,而我一想到我自己的天职的时候,我就再也不害怕这苦恼的人生了!”
壹点号品阅生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