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周波
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传统节日和美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便是这样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民间传统节日。
填仓节,也叫填仓日,是正月里继庄稼生日(正月十一)、麦子生日(正月二十一)之后农民祈盼五谷丰登的又一传统节日,也是正月里最后一个民间节日。旧时,每至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会在天井或场院上,用草木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粮囤形状,寓意粮仓,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祈愿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便是“填仓”。同时,人们还会蒸萁馏、馇渣(做小豆腐)。蒸萁馏吃,寓意“不蒸馒头争口气”,事事起;馇渣则象征着发家。
时过境迁,如今“填仓”的习俗已渐被遗忘,许多70后都未必知晓,更别说80后、90后了。即便查阅各类地方志,也难寻“填仓”的记载。但蒸萁馏和馇渣,因其独特工艺和美味,仍留存在人们记忆中,在舌尖上回味,也被记录在志书里。
萁馏,作为青岛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历史悠久,是老即墨乡下最具年味儿的面食之一。大凡上点年纪的人都对它印象深刻,但它起源于何时、何地,却鲜有人能说得清。
别看这萁馏没有白面馒头的光鲜、豆包的圆润,也不像玉米面窝头那般规整,但它凝聚着衣食不丰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却不复杂,有技术含量但容易上手。说白了就是将地瓜干经石碾碾碎,加“渣磨”磨出黄豆沫子,按比例揣成面团;经手工揣成窝头状,大铁锅蒸熟即可。
蒸萁馏其实并非“填仓节”的专利,而是自进了腊月门忙年就开始了。换言之,年前年后萁馏唱主角。旧时,进了腊月门,尤其是腊八节后,乡亲们就忙着占碾掐萁馏、到“渣磨”推磨磨豆腐沫子,这些都是乡亲们忙年的重要内容。
萁馏作为旧时年前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面食,一般家庭都会蒸上好几锅。蒸熟后只要晾凉,保存到温度适宜的平房里,吃到元宵节没问题。并且,掐萁馏往往都会预备出正月二十五填仓时再蒸一锅萁馏,以取其吉祥寓意。
如今,原本渐渐销声匿迹的萁馏等青岛特色美食,唤起了诸多老年人的美好回忆,于是市场上便催生了许多加工出售萁馏的专业户,有的还申请了注册商标。许多农家宴饭店也打起萁馏的招牌,生意还真红火。农村的集市上也频频有售卖和现场加工萁馏的摊点,但已无从寻找当年萁馏所饱含的浓浓年味了。如今的萁馏,为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大部分添加了花生碎、板栗、黑米、大枣、燕麦、核桃仁、红小豆,有的还加上玉米面或小麦面粉,萁馏的个头也变成了袖珍版。不仅如此,因为石碾、石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了非遗或民俗博物馆的藏品,往昔那种味道已难再寻觅。
人到一定的年岁,总会怀旧,会想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习俗,亲情连着美食。那充满年味和填仓节寓意吉祥的萁馏,也只能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了。而填仓节,其实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过了填仓节,出了正月,乡亲们一切营生就要步入正轨,开始新一轮的辛勤劳作,用汗水去迎接丰收。在时代变迁中,这些传统习俗和美食,如同岁月的书签,标记着曾经的温暖与期盼。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