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25年商务部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一政策信号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相关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机遇。
流通“堵点”何在?充电焦虑与区域失衡成核心挑战
近几年,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迅猛,但流通环节仍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汽车流通的核心障碍集中在充电设施不足和区域市场发展不均衡两大领域。尽管全国充电桩总量已超1300万台,但城乡差距显著:一二线城市充电网络密集,而县乡地区覆盖率低,部分偏远地区甚至存在“充电荒漠”。此外,新能源二手车流通体系尚未成熟,残值评估标准缺失、电池寿命疑虑等问题导致二手车交易活跃度低,间接抑制消费者换购意愿。区域政策执行差异也加剧流通壁垒,例如部分地方补贴申领流程复杂,或充电设施建设规划滞后于车辆销售增速。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中1/3依赖以旧换新补贴,但下沉市场仍面临适销车型不足、售后服务网络薄弱的双重困境。
政企协同破局:从补贴到生态共建的“组合拳”
车企与政府的合作对于优化新能源汽车流通环节至关重要。商务部提出的“加大换购支持力度”需车企与政府形成合力: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如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等方式,鼓励消费者换购新能源汽车。针对以旧换新市场,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1/3依赖补贴政策,未来需细化规则(如按电池容量分级补贴),同时车企可推出“旧车折价+新车金融”捆绑方案,降低换购门槛。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充电桩等设施的普及。政府通过“千县万镇”消费季等活动推动充电设施向县乡延伸,企业则需加快适配农村场景的充电技术(如慢充桩与光伏储能结合),并优化售后服务网络。
车企则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上发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增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在车型开发上,车企需推出高性价比、长续航车型,政府则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研发适配农村路况的车型,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此外,国际化协同成为新方向,商务部支持车企与海外物流、金融企业合作,共建海外仓储与售后体系,破解出口“最后一公里”滞压问题。
政策红利“直击痛点”:消费者从观望到行动的转折点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28日,本年度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数量已突破176.9万份。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今年至今,全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已超过205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约34%的显著增长。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日益青睐,也彰显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政策支持对消费者购车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补贴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如2025年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消费者给予2万元补贴;二是用车便利性提升,充电设施建设加速与“车电分离”商业模式(如换电站推广)缓解续航焦虑,间接提升消费者信心;三是长期来看,政策明确了新能源车为战略方向,强化了消费者对技术迭代和保值率的预期,推动购车观念从“燃油优先”转向“智能电动优先”。调查显示,80后和90后成为换购主力,价格在10万元左右的插电混动车型因兼顾续航与经济性更受青睐。
燃油车“黄昏”已至?产业重构下的“生死竞速”
值得思考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虽对燃油车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不意味着燃油车会迅速没落。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虽然在不断提升,但燃油车仍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燃油车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长途运输和特殊环境下的使用。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完善,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被挤压,呈现“结构性分化”。2024年新能源车占全球销量70.5%,燃油车产能利用率降至50%以下,部分传统车企已因转型滞后陷入停产危机。技术替代不可逆趋势下,燃油车在环保法规(如国七排放标准)和成本竞争(电池价格年均降幅超8%)中劣势凸显。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指出,未来2-3年将是燃油车生态重构的关键期,建议通过兼并重组燃油车企、资产收购等方式实现新能源产能扩张,避免资源浪费。传统车企虽通过混合动力技术过渡求生,但窗口期正在收窄,唯有深度融入智能化与电动化浪潮方能避免淘汰。未来,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将长期共存,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商务部新政不仅是短期刺激,更是对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的重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和车企的共同努力,协同打通流通堵点、政策红利引导消费转型,新能源车市正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成熟阶段。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将促使燃油车市场进行转型升级,共同促进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