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人文|画说萱草黄花

青未了 05-11 3605

文|卢恩俊

萱草黄花,不仅是人们眼中的美丽花朵,更是开在诗画中的母亲花,古人认为萱草可种植在北堂母亲的居室,而以“萱堂”代称母亲,“北堂植萱”引申为母子之情。

王武《忠孝图》

在千年文化积淀中,萱草在花鸟画艺术中成为一个重要题材。清代画家王武的《忠孝图》,就是由松、石、萱草、蜀葵等组成。作者的题跋道出了画名的由来:“葵心向日,萱草思亲。”葵花象征“忠”,萱草象征“孝”。这幅《忠孝图》,有学者认为取意于宋·钱选的《忠孝图》,我想也许受明代画家陈淳《萱草寿石图》的启发,陈淳的画作不仅绘出“萱草与寿石的组合”,还有题诗:“幽花倚石开,花好石亦秀。为沾雨露深,颜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与画家陈淳同时期的诗人、画家唐寅也以诗作《萱草图》抒发孝母之情:“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

陈淳《萱草寿石图》

萱草最早出现在古代民歌里的称谓叫“谖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卫风·伯兮》里的这首民歌,以“萱草忘忧”为寄托,唱出了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苦。南齐《奉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亦有“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之句。由此可见,最早诗中的萱草,可谓思念丈夫的爱情花。

《诗经疏》中亦有“北堂幽暗,可以种萱”之说,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自唐诗名句广为流传,国人就用“萱草花”来代表慈母之爱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的名句,更是表达了那芳心就是母爱的诗意。南宋朱熹有诗曰:“西窗萱草丛,昔是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则写出了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乃是家中老母亲最大的快乐。

唐寅 《萱草图》

萱草,亦称“忘忧草”,《博物志》一书中写道:“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古时游子出门远行,临行前在北堂种上萱草,借此使母亲忘却对游子的思念烦忧。明代李在的《萱花图》,画面左上角题七绝:“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诗画辉映,凸显了孝敬父母的意涵。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萱图》:“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以萱草花比喻母爱,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情。

萱草不仅有历代传承的文化美誉,也是药食同源的一种美物。西晋《博物志》有萱草的记录,说明西晋时就有食用的喜好。明代典籍如王象晋《群芳谱》、屠本畯《野菜笺》、高濂《遵生八笺》等,均载有加工和食用方法,并谓萱花“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