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人间|常回去看看,老家不再陌生

人间 05-13 2347

文|星袁蒙沂

五一假期,俩儿子都不上课,单位也给了两天假。一家四口可以同时休息的时间,一年到头算起来,还真不多。我跟妻子商量,带着孩子出去玩玩。

可去哪里呢?我们又犯了愁。太远的地方,短短两天肯定不够用。周边的景点,多数都去过了。出去的目的,也无非就是看山看水看花草,或者逛逛科技馆、动物园、古建筑。一时想不到好去处,只能先搁下,等问问俩孩子再说。

晚上回家刚进门,小儿子就跑出来,直接跟我说:“爸爸,我想回老家住两天,我想爷爷了,我都快不记得爷爷长啥样了!”

6岁小儿子的这话一出口,就震惊到我了。

先是羞愧,羞愧于光想着带他们找地方玩了,却忽略了亲情的重要。

而后还是羞愧,羞愧于短短三十多里地,驱车短短半小时不到的车程,却已好几个月没带他俩回老家了。孩子想跟爷爷见面,多半是等父亲来送东西时,碰巧匆匆一见。

父亲来镇上,一般是开着他那辆“老年乐”三轮车。“老年乐”跑得慢,得五六点钟起床,从老家赶过来,在小儿子上幼儿园前见上一面。如果是下午,为了赶时间,父亲一般等不到孩子放学,连饭也不吃就得离开,一般见不着。

老大在县城读初二,每周回家一趟,与他爷爷见面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

平时不回老家,理由当然很多,看起来还都合情合理。譬如,孩子得写作业,老家没学习桌,不方便;譬如,我跟妻子都上班,没时间来回接送。

“我想爷爷了,我都快不记得爷爷长啥样了!”听到小儿子突然冒出这句话时,我一愣,之前的决定其实就已经改变了。第二天,妻子下夜班回来,几乎没用沟通,意见就达成一致:抓紧吃饭,然后回老家。

回到老家时,父亲不在家。院门口的抽水机正响着,不用猜,他肯定是在山上的哪块地里浇树。

老家那边,村外即是山和岭,果树都长在长条状的梯田里。山地不像平原,地块大多比较小,各家各户的地都很分散,浇灌起来非常麻烦。山高岭薄,容易缺水容易旱,只要雨水不多,春夏秋三季都得常浇。

夏天,烈日当空炙烤着,沙土地表层松散,焦干焦干的,一洒水直起醭土,就像地在冒烟。隔不了几天就得浇一次,若是晚浇十天半月,此前的所有努力就可能都白费,挂满了果的树需水量大,缺水后很易落果减产,甚至枯死。所以,只要井里有水,哪怕是只能抽出一桶,也得去浇上。

俩儿子回老家,包括我和妻子,几乎都不会去地里帮忙。浇树时,只要有个人在旁边看着就行,不需要太多人。而摆水管的活,我还凑合,妻子和儿子根本干不了。

老家没电脑,大儿子没带手机,在家里待了一会儿就急了,说一个人出去逛逛。他沿着大路,从我们村往外走。路上遇到我的铁哥们儿,也不肯搭他的车回来,继续逛。

中午饭后,父亲又去浇树了,妻子开始准备晚饭。小儿子也在家待不住,吵嚷着去邻村姨姥娘家玩,母亲拗不过,带着他去了。

午饭后有点困,我想去卧室小睡一会儿。大儿子闲不住,又说出去逛逛,便一个人出去了。

等我睡醒,就快17点了,起床去铁哥们儿家,他正在钉蜂箱。我们正聊天,妻子打来电话,说大儿子“出去一下午了,也没回来”,怪我不去找找。

“都上初中了,出去玩玩,还用找吗!”我这么硬气地反驳着,人却先于嘴跟着脚往家赶。

能去哪儿呢?时间确实有点长了。大儿子跟着表哥表弟步行去过九间棚景区,还骑电动车去过郑城口子,都是沿着大路走的。村后的北山,他也去过,是跟着我们几个大人一起去的,中途还走丢了!这么长时间不回老家了,他有可能去的,或者以前去过、相对熟悉的,也就这几个地方。

除了猜,剩下的就是担心了,山路陡滑,悬崖峭壁太高,不熟悉路况,村里有几个深水池,不会游泳,山上有蝎子、黄蜂,也有一种叫“土拐蛇”的毒蛇……零零碎碎的信息乱七八糟冒出来,让人一时有些慌。

母亲把小儿子放在他姨姥娘家,去里山弯找了,因为爬北山顶得从里山弯走。

妹妹和小外甥也从家赶来,又去东桃坞门沟喊,东桃坞门沟是从村东上下北山顶的一个干山沟。妹妹从她家骑车沿北蚕场的路到我家,去东桃坞门沟没找到,又沿着芦家沟大路赶回去,再去九间棚。

我那时正驱车顺着盘山道去郑城口子,而后折返去九间棚路口,然后继续朝小镇的方向赶,直到十几里外的范家台,都没见到人。

父亲打来电话说,他在西山尖子,也没喊到人。

上四年级的小外甥给他妈妈支招:“报警吧!”又说:“这回找到了,俺舅舅要是凶他,你可别劝!”

妻子着急,来电话跟我说,真不行让村里的大喇叭喊喊。我不知道该找谁,打电话让父亲联系。

正准备用村里的大喇叭喊时,妻子突然又来电话说:“梓航回来了!”

“我把浇水的机子都停了!”父亲满是怜爱地跟他孙子“抱怨”。

不管谁问,大儿子都只是羞愧且尴尬地笑了再笑。他脸红着说,他就是沿着西边的路上了北山顶,又从另一边下山后顺着大路回来的。走大路远,村里人一般不会像他这样走。

大儿子在老家长到3岁上幼儿园回镇上,小儿子从小就没在老家长住过。他俩对老家不能说太陌生,却完全可以说“不熟悉”。这些,我并未担心过。真有时间,最先想到的,还是带他们去哪里玩玩。

小儿子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个小长假的预先规划。大儿子的“三小时未回家”,折射的东西更多。

常回去看看,老家就不再陌生,就不容易迷路,就不会平生出这样那样的担心。

“我都快不记得爷爷长啥样了!”这是小儿子脱口而出的话,这句话击中了我,让我猝不及防、哑口无言。

同样,大千世界中,能被这话击中的,何止我一个!

(本文作者为平邑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中心卫生院)

责任编辑:孔昕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