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佳霖 通讯员 王文琪
1929 年,邵本道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市夏村镇邵家村,父母早逝,年仅 8 岁的他便带着 5 岁妹妹四处讨饭,是乡亲们的共同抚养让他得以长大,这也让他心中埋下了 “为村里办点实事” 的感恩种子。
1942 年起,邵本道便决心参加八路军,虽因岁数小、身体瘦接二连三被拒绝,但他铁了心跟党走,终于在 1947 年春如愿参军。参军不到 1 年,因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剿匪战斗等诸多战役中,都有他奋勇冲杀的身影。1954 年年底,邵本道因伤退伍,返乡后到石材厂工作,依然干劲十足,成为厂里 6 名 “红旗手” 之一。
他始终忘不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的照顾:村民帮他挖管槽、铺水管,让他喝上自来水;老伴患病时,村里派人帮他们洗衣做饭…… 这些点滴关爱,都化作他回报父老乡亲的无声行动。邵家村土路多,下雨后路面坑洼不平,他就推着小车,带上工具去平路填土,一个人修了好几条路,村里要给报酬,他坚决不要。村子遭遇特大暴雨,洪水冲进村民家中,洪水刚退,他就蹚进泥泞河道割杂草,足足割了 100 多米远,村民们见状也纷纷加入。他常说:“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如今生活好了,也想回报党和人民的恩情。”
清贫生活与慷慨捐赠:赤子之心的生动诠释
邵本道身材矮瘦、皮肤黝黑,平日穿着旧得起毛的衬衣,脚上的鞋磨得几乎透底。近些年,他月退休金能拿到几千元,但依然保持节俭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少荤多素、极其简朴,被村民称为 “邵老抠”。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 “抠门” 的人,却做出震撼全村的决定。2013 年的一个早上,他走进村委,掏出 18 张存单,共 30.5 万元,坚决要把钱交给党为村里办事。村支书深知这笔钱对无儿无女的他意义重大,劝他留着,他却态度坚定:“我是一名党员,我的钱交给党组织还能为大家办点事,我放心。” 最终,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用这笔钱完成环境整治,还建了健身广场,取名 “本道广场”。开工那天,全村人自发义务劳动,仅用 10 天就完成 2100 平方米地面硬化并安装健身器材。乡亲们感叹:“邵老抠对自己‘抠’,却把钱省下来为大家办好事,他才是真大方!”
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邵本道再次找到村支书,递上 15 万元存单,说:“拿出 2 万块钱做党费,剩下的 13 万元给村里办点事。” 很快,村里修成 1900 多平米的连村路,方便了村民出行。为表达感激,乡亲们在村口立起感恩石,刻着 “不忘本道” 四个大字。
榜样力量与精神传承:照亮前行之路的璀璨光芒
邵本道对党的坚定拥护和对承诺的执着坚守,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他无私重诺精神的影响下,邵家村党员自发组织开展义务劳动,主动关心困难群众,村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这不仅是对老党员的敬仰,更是村风的改变和民心的凝聚。
他的事迹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被改编为大型现代吕剧《邵本道》进行巡演,宣讲团带着他的故事走进军营、高校、社区、农村等开展多场宣讲。邵本道先后被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好人、威海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从战场烽火到和平建设,从节衣缩食到捐款 45 万,邵本道用一生践行入党誓言,坚守 “为村里办点实事” 的承诺,书写了属于自己的 “大写” 人生。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