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鲁北苇海崛起产业新地标:探秘无棣水湾镇芦苇交易市场的振兴密码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6:4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 高艳蕊 通讯员 宋宗钰

在黄河尾闾的渤海湾畔,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万亩苇荡正随风翻涌出金色波浪。这个曾以盐碱滩涂闻名的乡镇,如今通过一根芦苇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从传统编织作坊到全产业链开发,从季节性收割到全年生态经济,水湾人用创新思维让千年芦苇焕发新生机。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当地通过“芦苇+”产业融合模式,不仅让天然苇田变成“聚宝盆”,更带动周边46个村庄2.3万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共赢的特色发展之路。

白洋淀芦苇太大不要?用毫米级标准征服欧洲

从日本退单到欧洲称王芦苇产业二次革命启幕

5月13日,滨州市无棣高升工艺品有限公司厂房内,装满芦苇的货车穿梭不息,工人们熟练地将成捆的芦苇分拣、称重、装车后运往欧洲市场。

今年70岁的仝灵秀正在分拣捆扎芦苇,整理好一捆大概两三斤的芦苇能挣1块钱,一天下来能有200块钱的进账。“别看我年纪大了,我可闲不住,家里孩子们都大了不用我操心,我在这还能挣点挺好的。”仝灵秀打趣地说道。

芦苇加工出口是无棣县水湾镇的传统特色产业,为推动芦苇加工产业提档升级,当地打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把小芦苇帘做成了出口大品牌,高升工艺品有限公司是水湾镇首家从事芦苇出口的企业,已完全放弃苇帘加工,面向欧洲市场专注出口业务,产品用作欧洲屋顶原材料。

“正常来说,一年发送1200个货柜,高峰的时候一年做到两千万美元,”总经理路兴强介绍。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就把芦苇加工成芦苇帘出口韩国和日本,后来受贸易政策的影响,出口订单大幅缩减,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遭遇“滑铁卢”,水湾镇不坐以待毙,积极引导企业和欧洲市场对接,在新客户的要求下,生产新的产品,到现在为止,水湾镇的产品欧洲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

为推动芦苇产业转型升级,当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芦苇加工自动化设备,引导企业从之前的单一加工芦苇帘向加工欧洲高端建材转变,使传统产业迎来新的转机。

“从2007年我们做四五个货柜,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个,通过转型升级,附加值增加了,我们的销售数量也在呈几何式增长,给我们公司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路兴强告诉记者,“一年收购原材料约17000吨,能出口约13000吨的产品。”

说起原材料,里面的门道也不少。据了解,芦苇的原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和内蒙,需冬季水面结冰后方能进车收割,并且要求的芦苇品种个头要足够小,比一根筷子还要细,像河北白洋淀的芦苇个头偏大,不能满足原材料要求。

“黑龙江产量一亩是150公斤,吉林可以达到一亩400公斤。”路兴强介绍,“本土如果种芦苇的话一亩产量能达到600公斤,但是受水利、气候、收割成本等因素并不适合种植。”

另外,收购来的芦苇还要经过剥皮去杂质等工序才能包装成捆装车运输。

“下一步可能会研究在东北自然生长区人工干预提高芦苇产量和质量,改良品种,还考虑将边角料加工成颗粒,提高附加值。”说起公司未来发展,路兴强展望道。

数十个苇帘编织工坐落村间

让村民出门“见”钱,村口致富

据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水湾镇就把芦苇加工成苇帘出口韩国和日本,当地居民抓住机遇收割了一波时代红利。当时的水湾镇家家户户做苇帘,交易市场每天一百多个摊位可谓车水马龙。

2018年开始,农户自产自销的家庭式“小作坊”模式慢慢地向小型加工厂转变。除了受贸易政策的影响,几万块钱的自动脱皮机也是一般家庭承受不起的开销。

水湾镇镇政府不等不靠,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和欧洲市场对接,另一方面支持小型加工厂的模式,由零售转变为批发,通过市场交易形式的改变,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工人的收入不降反增。另外,与山东师范大学合作“自动上苇机”研发项目,让生产效率飞跃。

走进无棣县水湾镇逯庙村的苇帘加工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十余位工人正专心致志地编织着苇帘,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们娴熟的操作交织成一首劳动的交响曲。不同长度的芦苇被精心分配到每位工人手中,他们依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编织出不同尺寸的苇帘。工人们灵巧地将手中的芦苇逐一递进机器,经过巧妙的缠绕与编织,黑色的绳子将芦苇紧紧相连,逐渐构成帘子的主体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编好的苇帘面积不断扩大,宛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品铺展开来。

“我们编织苇帘的收入是按米数计算的,”正在忙碌的李大娘向记者介绍道,“我织的这种是30米长的,织完一帘能赚24块钱,一天下来能挣几十到一百块钱左右。”李大娘今年已届古稀之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她,却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苦恼。如今,村里建起了苇帘编织工坊,为她提供了一个既能赚钱补贴家用,又不耽误照顾家庭的好机会。“我觉得这个工坊真是特别惠民的一项举措。”李大娘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工坊里,像李大娘这样需要照看家庭、接送孩子的家庭妇女,或是寻找零工补贴家用的老人比比皆是。芦苇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催生了村落间工坊的建立,更为这些在家赋闲的村民铺设了一条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我总共开了三间这样的苇帘加工工坊。”逯庙村苇帘加工工厂的负责人谢玲玲说:“我们工厂一年能消化大约150万斤的芦苇原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从辽宁精心选购的。我们进行加工处理后,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我们的苇帘已经走出这个小村镇,迈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谢玲玲还表示,工坊的开设解决了三十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其中不乏周边在家看孩子的妇女。“她们在这里工作很自由,是按件计费的,不耽误接送孩子,还能增加收入。”

像这样的工坊在水湾镇还有数十个之多,它们为在家没有收入来源的村民提供了除耕地以外的第二份收入,引领着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这些工坊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幸福与满足。

年销3.2亿撬动90%海外市场

700万投资孵出8000元人均增收

同时为重新打开日韩市场,各公司也努力研发新产品,滨州尚品工贸有限公司近两年研发出30多种不同规格的芦苇帘产品,再次敲开了日韩市场的大门。

总经理李新明介绍:“很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我们来进行各种创新,通过改变原材料和编结方法尽可能满足客人的要求。”

当地还投资700多万元打造全国最大的芦苇交易批发市场,成立行业协会,成立注册“龙腾”统一商标,46个村2.3万人从事芦苇帘产业加工,年出口值2.7亿元。

“乡亲们都干了好几十年了,什么高矮多大的料,加工什么规格的帘子,他们自己心里都比较有数。我们企业就是给百姓家家户户生产的帘子提供地方销售,有换钱的地方。”李新明说。

近年来,水湾镇持续做大做强芦苇产业,兴建芦苇仓储厂房,建成年均交易额2.4亿元的全国最大芦苇交易市场,制定《芦苇产业五年规划》,成立产业振兴专班,发挥龙头产业带动作用,与合作社、村民合作开展芦苇加工生产。

“编织出来以后,根据我们需要的规格和尺寸来进行收购,我们在各个村里边都设置了收购点,各个户的芦苇帘产品收购起来进行包装集中发运。”李新明介绍。

作为龙头企业,尚品工贸每年从村民、合作社收购各种芦苇帘300多万片,成为振兴水湾乡村的一支生力军。作为两大产业之一,水湾镇芦苇产品出口日韩、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芦苇加工出口基地,年产值突破3.2亿元,产业链上2.3万人年均增收8000元。

芦苇的利用近乎“吃干榨净”:边角料送往生物质发电厂,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00吨;脱皮后的芦苇芯制成饲料,带动周边养殖业;物流、机械制造等衍生行业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

从鲁北田野到全球市场,水湾镇的芦苇产业书写了一部传统农业乡镇的逆袭史诗。在这里,每一根芦苇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成为撬动城乡融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支点。未来,这座“芦苇小镇”的探索,或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责任编辑:董丽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