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 通讯员 李文娟 尚帅
5月13日,滨州北海凤鸣鸟类湿地公园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 —— 一对东方白鹳孵化的三枚卵中的第一枚开始破壳,一只毛茸茸的雏鸟奋力挣脱蛋壳探出小脑袋。另外两枚卵的蛋壳也已出现裂痕,预计在一两天内,雏鸟也将相继破壳。这一成果不仅是滨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更展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几年前,滨州林业部门发现一只翅膀受伤的雌性东方白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成年个体体长可达1米,全球种群数量稀少,被视为湿地生态的 “旗舰物种”。工作人员立即将其送往北海凤鸣鸟类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救助站,经过精心治疗,伤愈的雌鹳于重返自然。令人惊喜的是,这只 “通人性”的鸟儿并未远走高飞,而是频繁徘徊在北海凤鸣鸟类湿地公园上空,不肯离去。
为了给这只 “湿地精灵” 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栖息环境,湿地公园特意将它曾居住的笼舍顶部打开,并搭建了便于栖息的高杆支架,使其成为一个对外开放、出入自由的场所。从此,这只东方白鹳正式在滨州安了家。
2025年春天,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救助的东方白鹳吸引了一只过路的雄性东方白鹳的爱慕。这只雄鸟不停地衔来树枝送给雌鸟表达爱意。过后的几天里,雄鸟衔枝,雌鸟搭巢,它们的“爱巢”快速成型。这对“夫妻”很快展现出亲密的互动,共同梳理羽毛、协作捕食,成为湿地里的“明星情侣”。为了全程记录东方白鹳的生活习性,滨州市野生动物监测团队在鸟巢周边安装了高清红外摄像头,24小时监测其活动。3月底,监控系统捕捉到二者“踩背”(交配)的珍贵画面 —— 这也是在滨州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的繁殖行为。
3月31日,视频记录的东方白鹳“踩背”的画面
“雌雄每天会多次互动,通过繁殖互动,彼此双方均进入繁殖状态。之后会出现踩背行为,踩背行为通常发生在清晨与傍晚,持续约10-15 秒,其间雄性会保持警觉,雌性则主动配合。”参与监测的尚帅老师介绍,“通过视频分析,我们发现这对伴侣每天会进行4-5次踩背行为,雌雄每天会多次互动,这是产卵前的关键信号。”果然,4月中旬,雌性东方白鹳陆续产下三枚卵,进入孵化期。
经过白鹳夫妻30余天的轮流孵化,5月13日清晨,第一枚卵的蛋壳出现细微裂痕。通过实时监控画面,监测人员目睹了雏鸟破壳的全过程:小家伙通过喙顶破蛋壳,湿润的小脑袋率先探出。“雏鸟出生后,亲鸟会将半消化的食物喂食给它,确保营养吸收。我们通过摄像头观察到,雄鸟每天外出捕鱼达15-20次,雌鸟则负责保温和护雏。”监测团队成员刘云鹏老师介绍道。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滨州市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的缩影。近年来,滨州加大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力度,为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东方白鹳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它们的‘落户’和繁育,是对滨州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度认可。”滨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海廷表示,通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构建了人鸟和谐的共生体系。此次东方白鹳的成功繁育,不仅是一个温暖的生命故事,更折射出滨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科学理念。
“接下来,我们计划将监控画面接入科普教育平台,让市民通过‘云端观鸟’了解东方白鹳的成长,并见证回归自然的全过程。”滨州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李文娟表示,希望在保护东方白鹳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推动自然教育,让更多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当夕阳洒向湿地,新生的雏鸟在亲鸟的羽翼下安然入睡,远处的芦苇荡随风摇曳,周围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这三只东方白鹳幼鸟的诞生,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滨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