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恒祥
毕业四十年了,同学聚会,有人在微信群里亮出同学之间互送的“杀手锏”礼物:照片。刹那,熟悉的感觉回来了。
毕业那会儿,同学们会冲洗很多张单人黑白寸照,相互赠送同学留念,我还特地买了一本红色的小通讯本,将同学们互赠的黑白寸照贴在本子上,再写下姓名和家庭住址。有个同学回忆,当时同学家都还没有安装电话,整个大队也就安装了一台座机。青春被定格在一张张小小的照片上。多年以后,再次翻看,脑海中浮现的还是同学们最青春、最可爱的模样。
现在想来,师范毕业,热热闹闹,互送照片。六月是夏季正当时,也是青春散场,向夏风许愿,在山海相见,愿此去繁花似锦,再相逢依然如故。但是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人生起点。
一张张照片,一行行亲手写就的赠言,令人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令人感慨:我们已两鬓微霜,又何妨,但心还是少年;令人羡慕:那时的我们,多么青春,多么懵懂,多么青涩,多么美好!我送给一位同学的照片旁边,还写下了四句话:相识相聚在铜师,同窗情谊整三年。只愿记得青春梦,那时别忘捷报传。多么深情而单纯的同窗之情。
不禁想到那些送照片的事来。
师范毕业前,要去乡村小学实习一个月。一个月很短,但是,我跟学生的师生感情很深。临离开小学的时候,我代课的四年级一班好几个学生送给我他们的照片,以示纪念。我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临别的时候在班里朗诵,孩子们落泪,我也哽咽无语。那首诗大概两页纸,草稿保存了好久,但后来来回搬家还是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做老师七八年间,收到的学生照片可以做一个集子了。那是一段青年时期最好的纪念,心无杂念,只想把课上好,与学生的关系水乳交融,所以,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得知我调到另一所学校,好多孩子骑车来看我,带来了一片欢声笑语和一声声稚嫩的叹息。孩子们给我的照片,是师生之间的不舍,是对老师的敬重。
送照片,是浓浓的师生情。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离开学校的时候,藤野先生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可惜,他没有照片送给老师。多年以后,鲁迅还记得这位呵护过自己的日本老师,专门写了一篇散文《藤野先生》。鲁迅把藤野先生送的照片挂在墙上,抬头就能见到恩师在看着自己,提醒自己,不可懈怠。藤野先生批改过的课堂笔记,也被鲁迅妥善收藏,但是后来却在迁居的途中被火焚烧,只留下了那张写有“惜别”的照片。
送照片,也是浓浓的友情。胡适在人生各个阶段,都乐于将自己的照片签赠给亲友,既有见照如晤的亲切之感,又有见字如面的纪念之情。“志摩这样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这是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他们互送照片,也是友情的折射。他们彼此以诚相待,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徐志摩赠送的两张照片,儒雅潇洒,分别有这样的文字:“送适之,志摩”,可见亲密。“适之替我摄的”,引以为豪!照片的下面还附有一首诗:“我是徒悲伤沉闷,来到这天然的胜处。地窟里潜行的流水,又见了树色与天光。”
一个老同事的朋友圈里有一段关于照片的故事。在《中学生》杂志的征友栏里看到一个叫欧阳的名字,头一次听说这样的姓,让少年很好奇。少年提笔给远在山东青岛的欧阳写了一封信,不记得写了些什么,反正很快就收到了她的回信。他们就这样一封接一封地写。她告诉他北方冬天会下很大的雪,他向她描述南方的夏天很炎热。她给他寄了一张在校园看书的照片,绿衣白裙,长发飘飘,像名字一样清纯漂亮。后来有一次,他给她写的信却因“查无此人”被退回,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这让少年很是惆怅。一晃也快30年了,睹物思人,当年那个女孩现在怎么样了呢?不知道,已经不是少年的他,心里偶尔会想起那张长发披肩、白裙飘飘的少女照片。
文友曾这样看待送照片的意义:相互之间送一张照片,即使送的是一寸报名免冠照,也是友谊的象征。如果年轻男女之间送照片,那关系就更不寻常。如果某人的钱包里放着一张异性照片,又被他人发现,肯定引起轰动。有这样照片的人,往往要在照片上面另外放一张电影明星的照片来掩饰。只有无人之时,才会取出对方照片来细细端详,以表思念之意。
确实,一张照片,饱含着相爱的人之间炽热的想念,是爱情的成熟。1931年初,寒假期间,老舍在北京经友人介绍认识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女生胡絜青。返回济南之后,两人频频通信。老舍寄给胡絜青的第一张照片,上书“絜青爱存”。一张照片寄深情。一个爱字,这是多么真的思念、多么深的恋情呀!
岁月滔滔如水流逝,却凝固于一张小小照片。送你一张照片,那岂止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它是彼此关联的链接和桥梁,它传递的,是一份温馨情谊,是远超物质价值的情怀。
送你一张照片,千言万语,情深意长,不可不思量。
(作者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