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5年高考录取工作即将启动,不少院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正紧锣密鼓地制作中。近日,天津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布,录取通知书上“天大的好消息”引起了网友的注意。其谐音玩梗,不仅博人一笑,也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欲”,在网络上接力为高校录取通知书“造梗”。
玩梗是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高校玩梗意在追求“年轻化表达”。当传播知识的殿堂放下姿态,以学生熟悉的方式传递善意,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新生收到这样的通知书,不仅是“被录取”的确认,更能感受到学校“懂我”的亲切感,从而提前建立对校园的好感与期待。
当高校相遇谐音梗,不止一语双关、博人一笑那么简单。更为主要的,它也是检验一所学校诚意、教育态度的试金石。
每年都有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出圈。有的高校因精美特别的材质,有的高校因独具匠心的设计,当然也包括让人印象深刻的玩梗。多数高校愿意在录取通知书上下功夫,无它,录取通知书是学子与母校的第一次邂逅,也是留给学子的第一印象。
但邂逅并不尽然美妙,感受也可能是“吃苍蝇”。近年来,在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上,几乎年年都有高校“踩坑”出错。比如今年毕业季,一所武汉的高校把毕业证上的“授予”印成了“授子”,另一所长沙的高校则让毕业生集体“结业”,更离谱的是,一所南京的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中印错了自身校名……当学生领到出错的录取通知书、毕业证,大家甚至可以想见其尴尬的表情。这些差错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仅是责任心,更是对待学生的诚意、对待教育的态度。
的确,从录取通知书可以看出一所学校对待学生的诚意。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高等教育的体验者和消费者。高校愿意用心思在学生身上玩梗,至少表明重视自己的学生,愿意用对方乐意的方式进行沟通,拉近彼此距离,促进日后的教学相长。录取通知书为何有纪念意义乃至收藏价值?正在于学校以一封录取通知书的“以小见大”,去塑造学生对母校的初印象,是学校展现教育诚意迈出的第一步。
当然,高校录取通知书玩梗,符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尊重教育的核心价值,才能玩得自然、玩得出彩。录取通知书毕竟是一种功能性文书,天津大学的玩梗并未冲淡其作为“正式文书”的严肃性。这一点也提醒,玩梗要的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更不能过度娱乐、无梗生造,如果失去了底线,则可能适得其反。
说到底,高校玩梗的背后,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的诚意才是最珍贵的。
(来源:红星新闻,作者:文阳)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