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壹点笔墨|浅谈“沾化枣木雕刻”技艺研究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54

沾化枣木雕刻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沾化枣木雕刻依托当地丰富枣木资源,历经数代传承,形成了从选料至髹漆的复杂精湛工艺,产品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然而,当前面临传承人才匮乏、创新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困境。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需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创新融合,拓展市场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关键词

沾化枣木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创新发展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沾化枣木雕刻作为山东滨州地区的特色传统手工艺,2021 年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材质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木雕领域独树一帜。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更是当地枣文化的生动体现,见证了滨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沾化枣木雕刻也不例外。深入研究其技艺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非遗、传承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沾化枣木雕刻的历史溯源

2.1 历史脉络梳理

枣树在沾化地区的种植历史悠久,据记载可追溯至古代。因枣树生长周期漫长,木质坚硬、耐腐耐磨耐虫蛀,当地百姓自古就有利用枣木制作生活器具的传统。从汉代刘安《淮南子·兵略训》中“伐棘枣以为矜,周锥凿而为刃”的记载,可看出枣木在古代军事器具制作中的应用 。随着时间推移,枣木的利用逐渐从简单的工具制作向工艺品雕刻领域拓展。唐时虢州别驾窦淝拿枣木作臼杵,号金刚骨 ,体现了枣木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明清时期,枣木利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沾化地区出现了众多冬枣木工艺制作师傅,枣木雕刻技艺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

2.2 地域文化对技艺的影响

沾化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枣木雕刻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作为冬枣之乡,沾化拥有数十万亩冬枣种植面积,每年产生大量更新换代的枣木资源,为雕刻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原材料 。当地百姓对枣树怀有深厚情感,枣树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年松、万年槐、不如老枣树一歪歪”“一日食三枣,终生不见老”等谚语,体现了枣树在当地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文化内涵也融入到了枣木雕刻作品中,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三、沾化枣木雕刻的工艺特色剖析

3.1 选材的讲究与门道

枣木雕刻选料极为讲究,主要选取枣木芯作为雕刻材料。枣树生长缓慢,树干长到碗口粗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枣木芯更是难得 。沾化丰富的枣木资源为选料提供了便利,但即便如此,要挑选出纹理美观、质地优良的枣木芯仍需耗费大量精力。雕刻艺人会根据枣木的天然形态、纹理走向和颜色特点进行选材,充分利用枣木的自然特性,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

3.2 复杂精细的工艺流程

3.2.1 前期处理工序

枣木雕刻工艺流程多达十几道,前期处理工序至关重要。包括遴(选料)、净(刀斧去除根丫)、汲(水泡)、煮(蒸煮去胶)、阴(自然风干)、烘(加温干燥)等步骤 。水泡可去除枣木中的杂质和异味,蒸煮能进一步去除树胶,防止木材变形、开裂,自然风干和加温干燥则使木材达到合适的含水率,保证雕刻过程中木材的稳定性 。

3.2.2 雕刻与后期修饰工序

经过前期处理后,进入画样(画影图形)、制(制作过程)、修(修饰)、磨(打磨)、光(抛光)、漆(上漆打蜡)等雕刻与后期修饰工序 。雕刻过程中,艺人根据设计图案,运用浮雕、镂空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将枣木雕刻成各种精美的造型 。修饰工序对细节进行完善,打磨、抛光使作品表面光滑细腻,最后采用以鬃漆工艺为主的上漆打蜡处理,使家具、雕刻木质的天然纹理更加透彻,呈现出“枣木棍子自来色”的原始风采 。

3.3 雕刻技法的多样融合

沾化枣木雕刻融合了多种雕刻技法,以满足不同作品的创作需求。浮雕技法常用于表现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图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深度 。镂空雕则增加了作品的通透感和灵动性,常用于雕刻一些复杂的花纹和图案,如花鸟虫鱼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圆雕技法主要用于人物雕塑、摆件等作品,艺人通过全方位的雕刻,使作品呈现出立体的形态,栩栩如生 。这些技法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艺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四、沾化枣木雕刻的传承现状洞察

4.1 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

以丁国勇为代表的第五代传承人,受家族熏陶,自幼对木雕技术产生浓厚兴趣,继承和发扬了祖上的枣木雕版、加工技艺 。丁国勇自1994年底退伍回沾化后,一直从事沾化枣木、桃木工艺制作,二十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专心钻研枣木雕刻、加工技艺 。他善于运用天然生成的枣木颜色造型,将普普通通的枝干,变为独具匠心的雕刻作品 。为了传承枣木雕刻技艺,丁国勇于2012年成立公司,并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展示枣木雕刻作品,传播雕刻技艺。

4.2 传承方式与传承群体分析

目前,沾化枣木雕刻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和社会培训 。家族传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传承范围相对狭窄 。社会培训则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扩大了传承群体 。自2018年开始,滨州市沾化区文化和旅游局、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下洼镇在镇府驻地与丁国勇共同打造“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定期举办工艺讲座、免费技能培训 。四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87场次,直接培训1000余人,直接带动50余名会员创业,间接带动3000人就业 。然而,从传承群体来看,仍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参与度较低,传承人才面临断层危机 。

4.3 面临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4.3.1 人才短缺问题

枣木雕刻技艺学习周期长、难度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掌握精湛技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人面临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机会,对需要长期投入且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的枣木雕刻技艺兴趣不足,导致传承人才青黄不接 。

4.3.2 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机制工艺品大量涌现,价格相对较低,对传统手工枣木雕刻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市场冲击 。同时,其他地区的木雕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沾化枣木雕刻在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

4.3.3 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枣木雕刻艺人受传统观念和技艺限制,在产品设计和创新方面能力不足,作品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对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与融合,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制约了枣木雕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

五、沾化枣木雕刻的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5.1 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

鼓励雕刻艺人学习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枣木雕刻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简约、时尚的元素,使作品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可以联合高校设计专业的师生,开展创意设计活动,为枣木雕刻注入新的设计思路 。开发具有现代感的枣木雕刻家居用品、饰品等,如简约风格的枣木灯具、时尚的枣木首饰等,拓展产品应用领域 。

5.2 数字化技术助力传承与推广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枣木雕刻技艺进行记录和保存 。通过3D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雕刻过程、作品细节等进行数字化呈现,方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如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开展线上宣传和销售 。丁国勇等传承人已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对枣木雕刻的制作过程进行直播,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并对枣木雕刻进行了解 。未来,可进一步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

5.3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推动沾化枣木雕刻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沾化冬枣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中,设立枣木雕刻展示区和体验区,让游客亲身感受枣木雕刻的魅力,同时促进产品销售 。开发以枣木雕刻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如枣木雕刻钥匙链、冰箱贴等,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此外,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将枣木雕刻元素融入动漫、影视、游戏等领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提升沾化枣木雕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5.4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加强“沾化枣木雕刻”品牌建设,制定统一的品牌标准和形象标识,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辨识度 。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展会、艺术展览等活动,展示沾化枣木雕刻的独特魅力,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与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 。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差异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

六、结论

沾化枣木雕刻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是滨州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工艺特色 。尽管当前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发展、拓展市场渠道等一系列措施,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沾化枣木雕刻应积极与现代社会接轨,不断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也能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让沾化枣木雕刻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责任编辑:董丽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