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山东半岛到青海高原,一条母亲河连接起相距千里的两地,更因对口支援而结下深厚情谊。十五年来,“山东援建”四个字已深深镌刻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发展脉络中,成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
产业援青,激活高原发展内生动力。从门源县的冷水鱼产业链到海晏县的青稞深加工,山东援青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注重培育当地“造血”功能。这种产业帮扶思路,准确把握了“海北所需,山东所能”的精准对接原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虹鳟鱼的“陆海接力”模式,创造性地将高原资源与沿海技术、市场优势相结合,为产业协作提供了新范式。当青稞产品走进山东商超,当青海冷水鱼游向全国市场,我们看到的是产业链的延伸,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
民生为本,书写温暖人心的帮扶答卷。刚察县的牧民新居、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升级、藏城幼儿园的改善,这些民生工程直指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山东援青干部们深知,真正的帮扶要落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教育资源的对接,不仅改善了硬件,更提升了软件水平。这些举措让高原群众真切感受到“山东温度”,也彰显了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决心。
创新赋能,探索乡村振兴特色路径。拉洞台村的“旅游饭”、河北村的生态羊棚、果洛藏贡麻村的帐篷营地,展现了山东援青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思维。这些项目没有照搬内地模式,而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将传统牧业与新兴业态有机结合。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旅游开发中注重保留民族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科学转化。这种尊重自然、顺应地域特点的发展思路,为高原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方案。
十五载倾情帮扶,鲁青两地早已超越简单的对口关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共同体。从泰山到祁连,从黄海到青海湖,对口支援工作架起的不仅是物质之桥,更是心灵之桥。当前,我国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山东援青的实践启示我们,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山海情”,需要各地以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需要干部人才以真心奉献浇灌团结之花。展望未来,相信鲁青两地的情谊必将如同黄河之水绵延不绝,共同谱写新时代对口支援的新篇章。(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