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7月4日,工信部正式解读最新发布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国标核心内容包括: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同时禁止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即禁用备受争议的“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
针对能量回收系统,新规还要求当减速度超过1.3m/s²时,车辆必须自动点亮制动灯。
新国标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
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必须强制安装ABS系统,这项成熟技术能有效防止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保持车辆稳定性。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ABS装配率达92%,但仍有8%的入门级车型(主要为8万元以下车型)未配备该系统。
针对单踏板模式的关键限制将于2027年1月1日全面生效。根据规定,车辆在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停车。
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同步执行该时间表。这意味着车企有约两年缓冲期调整车辆设置策略,但政策前置效应可能促使多数企业提前响应。
被禁的“终极驾驶”
安全隐患显现
单踏板模式曾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颠覆性创新。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称之为“未来驾驶的终极形态”。
该模式允许驾驶员仅通过加速踏板控制车辆加减速:踩下加速,松开则减速至完全刹停。其优势在于简化操作流程,并提升能量回收效率,延长续航里程,尤其受城市拥堵路况驾驶者青睐。
然而,这一创新在普及过程中逐渐暴露安全风险。长期依赖单踏板模式会改变驾驶员的制动本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指出,这种设计可能导致驾驶员忽略制动踏板存在,紧急情况下出现误操作。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的模拟测试数据更具说服力:习惯单踏板模式的驾驶员,突发状况下踩制动踏板的反应时间平均延长0.3秒。
以100km/h时速计算,相当于增加8.3米制动距离。2024年某新能源品牌用户调研更显示,32%车主曾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制动踏板使用,其中15%因此发生事故。
行业阵痛与调整
技术转向已开始
特斯拉已在2023年通过OTA更新取消了强制单踏板模式,将选择权交还用户。这被业内视为对新规风向的提前响应。
新国标并未完全禁止单踏板功能,而是将其移出“默认设置”范畴。用户仍可在车辆设置中手动启用强动能回收模式,使松开踏板后车辆自动减速刹停。但调整后,系统需提供“白天也清晰可见的光学信号”持续提示驾驶员。
受影响的不只是特斯拉。奔驰EQ系列、宝马i3、蔚来ES6、小鹏等品牌部分车型均配置了单踏板模式。新规实施后,这些品牌需通过软件更新或硬件调整适应标准。
从事汽车行业多年的资深工程师肖诚(化名)透露,电传刹车系统(如iBooster)的开发初衷本就是让动能回收参与刹车工作。多数车型已实现动能回收与刹车踏板的整合,区别仅在于回收能量多少。
动能回收与制动信号
双重安全升级
除单踏板模式限制外,新国标对制动信号的规范填补了重要安全空白。根据规定,当能量回收减速度大于1.3m/s²时,车辆必须自动点亮制动灯。
此前,强动能回收模式下的减速无明确制动信号要求。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其强动能回收减速度可达1.5m/s²,但未强制点亮制动灯,后方车辆难以判断前车减速意图。
测试数据显示,后车驾驶员看到制动灯点亮后,反应时间可缩短0.2秒,追尾风险降低41%。新规同时明确,制动信号发出后只要减速需求持续存在,该信号就应持续发出。
标准还细化了紧急制动信号触发机制:当减速度≥6m/s²可触发紧急制动信号;当车辆减速度恢复到<2.5m/s²时,信号自动解除。
平衡创新与安全的必然选择
在行业专家看来,新国标是对技术创新无序扩张的必要规范。“新标准核心目的是用标准守住安全底线,同时引导技术合理应用”。
电动车市场快速扩张背景下,单踏板模式造成的驾驶逻辑混乱已不容忽视。传统燃油车中,制动踏板与加速踏板功能分离的设计历经百年验证,形成稳定的驾驶认知。
新规实施后,驾驶员在默认状态下仍需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停车,强制保持对传统制动逻辑的熟悉度,降低紧急情况误操作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特斯拉因单踏板模式风险召回110万辆车型的案例已为行业敲响警钟。当时监管认定,未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策略,且对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提醒不足,叠加增加了碰撞风险。
随着新国标实施,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将面临车辆控制系统的深度调整。多位汽车行业专家都曾指出,新能源电动汽车单踏板制动的弊端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驾驶人员忽略制动踏板的存在。
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制动灯点亮新规预计将减少41%的追尾事故。当路上每辆新能源车的减速都有明确灯光提示时,通勤高峰期的追尾风险将显著降低。由此可见,新规的核心目的是用标准守住安全底线,同时引导技术合理应用。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