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假奶粉”又上架,监管需跟上问题产品“变脸”速度

视点 昨天08:50 1128

据报道,某款被曝光下架的宣称“澳洲品牌牛奶粉”实为国内代工的方便食品,近期悄悄更换了商标与包装,再次现身直播间。记者发现,两款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号、产品配料表、委托方、代工方均完全一致,只是产品类型从方便食品变为固体饮料。此外,出自同一家代工厂的另两款固体饮料产品也被直播间宣传成奶粉销售。

全英文标签、澳洲公司背书,还有各种美好的承诺,诸如“没有添加剂、防腐剂,没有香精,没有色素,也没有蔗糖”“整整8斤新鲜生牛乳才能压缩灌装出1斤牛奶粉”“钙含量高达98%”“3岁到100岁都能喝”……不仅如此,直播间的销售话术还刻意“碰瓷”人称蓝胖子的澳洲美可卓奶粉,让人真假难辨,主播刻意混淆概念,称“我进口蓝胖子奶粉,给你们做到高钙高蛋白……”

这样情绪价值满满的宣推,让消费者难以拒绝,除了果断出手,难做他想。然而,这不过是不法商家的营销策略而已。所谓“澳洲品牌牛奶粉”,不过是固体饮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奶粉。

根据标准定义,固体饮料是用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等,供冲调或冲泡饮用的固态制品。也就是说,这些“假奶粉”只是长得更像奶粉而已,并不符合乳粉和调制乳粉营养标准。其蛋白质含量(3.5g/100g)仅与市面上一些液态牛奶相当;钙含量标示为781mg/100克,含量不足1%,与主播宣称的“钙含量高达98%”不啻天壤。

按理讲,如此浮夸的表演、拙劣的套路,并不难识别。只是,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面对眼花缭乱的专业产品标识,以及与海外产品相似度很高的包装,很难辨别清楚,让“假奶粉”无所遁形不能光靠消费者“擦亮眼睛”,有关监管方也应该精准发力。

一者,地方监管应切实履职尽责,不断延伸监管触角,常态化加强线上交易的监管。对不具备奶粉生产资质却生产类似奶粉产品,或生产的产品实际成分与宣传不符,以固体饮料、方便食品冒充奶粉的企业,理应严查严处。像媒体报道的安徽、江西等地,一些新注册的“科技公司”“药业公司”等,明明不具备乳粉生产资质却大量代工,显然存在违规问题。此外,对于那些在境外注册的品牌方,有关方面也应依法追究责任,不能不闻不问,任其夸大或虚假宣传。

再者,网络平台也有责任正本清源,不能让“假奶粉”绕开线下的监管而走线上。根据《电子商务法》规定,直播平台若明知或应知商家、主播存在侵权行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需承担连带责任。而根据《广告法》,主播明知产品虚假仍宣传,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虚假广告造成损害的,主播与广告主(品牌方)承担连带责任。

从消费者来说,仍需提高警惕,要扮演好自己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奶粉无小事,安全大于天。三鹿奶粉过往的惨痛教训并未远去,直播间的“假奶粉”已蜂拥而来,甚至挤占了真奶粉的市场份额,当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亟待查漏补缺。

那些罔顾消费者生命健康,一味玩弄“科技与狠活”,以低价策略、换脸法术来欺骗消费者的产销套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作者:胡印斌,来源:荔枝锐评)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