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最高奖励100万元”,让“内部吹哨人”守舌尖安全

视点 09:17

近日,国务院食安委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旨在发挥食品从业人员“内部吹哨人”作用,鼓励其主动参与监督,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风险隐患。

7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畅通从业者及关联人员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线索的渠道,与“全国12315平台”形成联动,推动构建“全民参与、全程监督”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舌尖安全大于天,相关举措指向了对涉食品安全“内部吹哨人”的鼓励与奖励,鼓励内部吹哨监督,是由食品生产领域的特性所决定的。它的监管链条很长,从种植养殖、食材采买、储存运输,到生产加工,再到上市销售,各环虽都有相应的监管规范,但链条越长监督成本越高,违法违规操作也相对复杂隐蔽。

外部视角多是宏观广角,难如从业者如内窥镜、显微镜一般的直接记录。每日实操者的内部监督,既是外部监督的有力补充,吹哨个人又能受奖,公共食品安全还得保障,可谓多方共赢。

去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财政部发布公告,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举报人举报实施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其实类似吹哨奖励制,此前已有之。2013年,《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中有所涉及,最高奖励30万元;2017年,上述办法予以修订,将单次举报奖励限额从30万提高到50万元;2021年《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把奖励上限提至100万元。

与上述举报奖励办法略有不同的是,此番畅通的举报渠道更加聚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内部吹哨人”,其中,“内部举报人”包括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内部人员及相关知情人。为何对内部举报如此重视?可以想见,内部人士在对抗身边违法违规行为时,往往会面临更大的心理负担和现实风险。

现实不容试错,不能让维护公义、挺身而出的吹哨人受到伤害,这考验着执行细节。比如,近日上线运行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知情人信息,并实行“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机制,举报人可实时追踪办理进度,在机制细节上给予保护。

打下好的“基础设施”,实效有待案例检验。接下来,不打折扣地让举措严密落地,让纸面上的承诺照进现实,是人们对机制成效的期许,最终指向的是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有了“内部吹哨人”作监督员,还有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凝聚全民合力为食品安全站岗放哨的格局已然形成,相信舌尖安全更加可期。

(作者:李晓亮,来源:红星评论 )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