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泰安市泰山区第二实验学校:科技赋能成长 人文奠基未来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7:10

通讯员 边辉

在泰山脚下,泰安市泰山区第二实验学校将科技教育融入育人全链条,通过 “科普浸润、实践创新、文化融合” 三大路径,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科普浸润:打造立体化科技教育生态

学校以 “流动科技馆” 为支点,构建起 “校内 + 校外” 联动的科普教育网络。自 2023 年起,山东省科普大篷车已五次驶入校园,带来视错觉钟、4D 特效影院等数十件互动展品,让学生在 “触摸式学习” 中感受科学魅力。2025 年开学首日,学校联合泰安市科技馆推出 “开学第一课” 科技盛宴,机械传动、声学原理等互动装置吸引千余名学生沉浸式探索,无人机团队更现场展示全国赛事获奖项目,点燃学生创新热情。

硬件设施建设同步发力。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打造机器人教室、无人机教室、VR 编程教室、木工教室、中医药文化教室、科普烹饪教室等科技功能室,为学生提供从创意构思到实物制作的完整实践链条。2023 年建成的 “科普文化长廊”,让科技文化融入日常校园生活。

实践创新:构建项目化学习体系

学校将科技教育深度融入国家课程,在科学课、综合实践课中推行 “问题导向式” 教学。例如在 “种子的奥秘” 主题单元中,学生不仅学习生物学知识,更通过编程控制智能种植箱,探究光照、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课后服务时段开设机器人、无人机、科学小实验、Scratch 编程等科技社团,形成 “普及 - 提高 - 竞赛” 三级培养体系。

科技竞赛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 “孵化器”。学校无人机团队连续三年斩获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团体奖项,2024 年在第八届国赛中勇夺小学组团体接力项目二等奖。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 7 人次、省级奖项 48 人次、市级奖项 53 人次。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学生的卓越能力,也体现出学校科学教育的显著成效。

文化融合:探索科技与人文共生路径

学校巧妙将中医药文化、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结合,在 “科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周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学习中医药炮制技艺。2023 年,学校成为泰安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2024 年建成的 “国药百草园” 种植了薄荷、艾叶、金银花、山楂等常见中药材,打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学校还开设了中医药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在全国中医药技艺比赛中,学生凭借扎实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艺,荣获一银两铜的好成绩,既传承了中医药文化,又提升了科学素养。

同时,学校以校园农科园为基地,将农业劳动与科学知识充分融合,让学生在种植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收获劳动成果。学生们在农科园里,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也深刻理解了劳动与科学、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了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有机统一。

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跨界融合同样亮点纷呈。在 “科技 + 绘画” 课程中,学生们搜集整理资料绘制一幅幅科普宣传画,传播昆虫知识等。这种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作能力,还让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传播,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相互促进。

协同育人:构建多方联动发展格局

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泰安市科技馆建立 “馆校共建” 机制、联合泰安市农科院打造“校园农科园”。2024 年邀请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带来 “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 前沿讲座,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家校协同机制同步完善。学校开设 “家长科技课堂”,邀请从事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开展 “我的职业与科技” 主题分享。2024 年举办的 “科普家庭” 评选,吸引 30 余个家庭参与,涌现出太阳能小车、智能垃圾分类箱等创新作品,形成 “大手拉小手” 的科技教育生态圈。

未来展望:绘就科技教育新图景

“科技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 校长张峰表示,学校将以 “科普示范校” 建设为契机,实施 “三大工程”:一是 “课程升级工程”,开发跨学科科技项目式学习课程;二是 “师资培育工程”,与高校合作建立科技教师培训基地;三是 “平台拓展工程”,建设校园科技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午后的阳光洒满校园,“国药百草园” 里,几名学生正小心翼翼地为薄荷除草,鼻尖萦绕着清新的药香;不远处的无人机教室,操控手们正专注地调试设备,准备新一轮编队飞行训练。这一幕日常场景,恰是学校 “人文奠基 + 科技特色” 办学理念的生动注脚 —— 在这里,孩子们在农科园的泥土里播撒科学的种子,在中医药文化的浸润中涵养人文的根脉,在无人机的航迹里勾勒未来的轮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责任编辑:赵晴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