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获省级医学科技一等奖!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孔令建的镜下仁心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23:2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 通讯员 刘树业 张宝杰

在沂蒙山区的医疗版图上,有一位带着国际视野回归的医学博士。他毅然告别省会城市的优渥平台,将国际前沿的内镜技术带回故乡的土地;他身着几十斤重的铅衣,在无影灯下守护生命,让千万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医学的温度。他就是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二病区主任孔令建,一位用青春和学识诠释“医者还乡”的沂蒙赤子。

心恋故土:从松花江到沂河水的人生转向

1984年,孔令建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家庭。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早早在他心中种下了回馈桑梓的种子。2012年,当他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身份留在附属二院工作时,没人想到这个年轻医生会在未来做出惊人的选择。

在哈尔滨的日子里,孔令建如海绵般汲取医学养分。他跟随导师刘冰熔教授深耕消化内镜领域,短短几年便荣获黑龙江省医疗新技术一等奖,成为患者口中的“敢啃硬骨头”的青年专家。2016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在这个全国排名前列的医学平台上,他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撷取了河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并逐步走向国际医学学术舞台。

人生与职业的重大转折来自2022年夏天,临沂市人民医院的邀约让他陷入沉思。一边是导师的殷切挽留、省会城市的资源红利,一边是故乡“求贤如渴”的呼唤、父老乡亲对优质医疗的渴望。深夜翻开相册,老家村口的老槐树、少年时帮父母干农活的场景一一浮现,他忽然想起博士毕业时导师的叮嘱:“医生最高的成就,是让更多人活得有尊严。”

“我是喝沂河水长大的,现在该让乡亲们尝尝外面世界的医疗甜头了。”带着28箱专业书籍和满腔热忱,孔令建依然踏上归乡之旅。当他背着双肩包出现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时,同事们发现这位“大牌专家”衣着朴素,开口便是浓浓的家乡话:“以后咱一起干,让临沂的消化病诊疗水平上台阶。”

镜下仁心:让微创技术扎根沂蒙大地

“内镜是消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更是解除百姓病痛的‘神兵利器’。”孔令建深谙此道。他主攻的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ERAT(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曾让无数患者免于开刀之苦。在国际上,他参与的子镜辅助ERAT研究登上美国DDW大会壁报,世界首例激光碎石治疗阑尾粪石的成果在欧洲UEGW大会引发热议,相关论文多次成为国际期刊封面文章。

回到家乡的第一天,他就给科室带来震撼——连续5台ERCP手术,从上午9点到中午1点,滴水未进却始终保持精准操作。“省城专家就是不一样!”护士们看着他熟练的手法小声赞叹。更让大家惊叹的是,这位“明星医生”没有半点架子,手术结束后主动和年轻医生复盘病例,从导管选择到压力控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前不久,一位即将面临高考的患急性阑尾炎的高三学生在家人陪同下找到孔令建。面前的孩子腹部剧痛、表情痛苦,加上高考在即,患者及其家属那无助又渴望的眼神让人心酸。“孩子成绩一直很好,谁知道最关键时刻会出现这种状况”患者父母焦虑地告诉孔令建,“孩子患病后,我们已经咨询了好几家医院的大夫,问有没办法暂时不开刀,让孩子顺利参加高考,幸好有一位知名外科专家推荐了您!”孔令建详细看了患者检查报告、询问了相关情况后说“放心,不用开刀。”这一句话让患者及其家属喜极而泣。随后孔令建穿上铅衣,走进手术室,30分钟后,他成功保住了孩子的阑尾。当他脱下沉重的铅衣时,手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顾不上擦拭,第一时间向门外的家长展示取出的粪石:“您看,已经清理干净了,手术非常成功,24小时内孩子就可以出院,不会耽误高考。”孩子妈妈当场哽咽地说:“真的感谢您,孔主任,您帮了俺一家一个大忙。”

还有一位烟台的中年男性患者令孔令建印象深刻。该患者患有结石性慢性阑尾炎多年,每次发病都采取保守治疗。用他自己的话说:既想把病治好,还要把阑尾保留下来。几年内,他到过省内多家医院咨询和治疗,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最后来到孔令建面前。手术非常顺利,住院2天就康复出院。出院时,患者向孔令建翘起大拇指,“被阑尾炎折磨了这么多年,您2天就给解决了。网上说得不假,您确实牛,我非常满意!”

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位山东省惠才卡金卡的阑尾炎患者,专程从省会济南赶到临沂市人民医院,经过ERAT治疗后,术后两天即康复出院,对孔令建的医术也是赞不绝口,非常满意。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三年间,他完成5000余例胃肠镜诊疗,1000多例三、四级手术,创造了“零严重并发症”的纪录。更让人振奋的是,他带来的ERAT技术让临沂市人民医院成为省内少数能开展无创阑尾炎治疗的医院,无数患者因此避免了手术创伤。

为了让这项先进的技术在沂蒙大地遍地开花,孔令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进行技术推广,手把手指导手术。还先后举办多期培训班,不光是市内专家,还有30多位外省专家都慕名前来参加培训,既提升了消化专业在业内影响力,也提升了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

科研星光:在临床沃土上种出学术硕果

有人说,临床是医生的战场,科研则是照亮前路的星光。孔令建深谙“医研结合”的重要性,即便每天手术排得满满当当,他依然坚持凌晨查阅文献、整理病例。多年来,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省级课题,发表20余篇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2.658。

回到家乡之后,依托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他的攻关劲头更足了,源源不断地把临床实践转化为科研动力。在消化内镜顶级期《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发表论文,探讨ERAT技术的改良路径,影响因子10.396的成果再次让国际同行看到“中国方案”。更难得的是,他牵头建立临床数据库,带着团队开展“沂蒙地区消化道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这项接地气的研究将为区域疾病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他常对年轻医生说。在他的带动下,科室掀起了临床——科研双轨并行的热潮,多名医生开始尝试将日常病例转化为研究课题,科室的学术氛围日渐浓厚。2024年,他被医院授予“青年才俊”称号,颁奖词里写着:“他让沂蒙的医学之光,照进国际学术殿堂。”

攀登不辍:带领团队向“国家级”进军

作为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孔令建深知“单丝不成线”的道理。他推行“阶梯式培养”模式:对年轻医生,手把手教内镜操作;对骨干医生,支持他们外出进修、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对整个团队,每周开展病例讨论会,营造“人人想创新、个个敢突破”的氛围。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三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60%,ERCP、ERAT等高端技术成为常规诊疗项目。2024年,消化内科被纳入医院“攀峰科室”,正式吹响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号角。如今走进二病区,走廊里挂满患者送来的锦旗,“镜下除病痛,仁心暖沂蒙”的致谢语,是对这个团队最好的注解。

“以前去省城看病,光排队就得半个月,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孔主任做手术,省钱又省心!”患者的心声,是孔令建最珍视的“军功章”。每天清晨,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病房,逐个查看术后患者;每个周末,他的日程表都排满了学术讲座或基层义诊。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比起在大城市做手术,在家乡更有成就感——这里的每个患者,都可能是我七大姑八大姨的邻居。”

从松花江到沂河水,从中原大地到大美临沂,从省会专家到家乡守护者,孔令建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人才的价值取向。他放弃的是优渥条件,坚守的是“医者还乡”的初心;他带来的是国际技术,种下的是区域医疗崛起的希望。在沂蒙精神的滋养下,这位80后医学博士正带领团队在消化病诊疗领域勇攀高峰,让“大病不出市”的梦想照进现实,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守护一方安康”的动人篇章。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医院高耸的病房楼,孔令建又穿上铅衣走进手术室。在胃肠镜的微光中,他的眼神专注而温暖——这是医者的战场,更是他回馈家乡的“星光大道”。

责任编辑:姜曼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