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改编自赵德发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史诗小说《缱绻与决绝》,剧中以鲁南村庄的土地变迁为背景,聚焦宁、封、费三大家族跨越二十载(1920-1940年代)的命运沉浮,在央视八套与爱奇艺同步播出,首日即引爆全网。刘家成导演与王贺编剧,携杨幂、欧豪、倪大红、秦海璐等一众戏骨,将原著中“土生万物,地载群伦”的哲学命题,淬炼成荧屏上农耕文明的温度与韧劲。
《生万物》的叙事扎根于鲁南与沂蒙山区,这里的土地并非温驯的沃野,而是沟壑纵横、风口凛冽、薄地贫瘠的生存竞技场。剧集以近乎人类学式的镜头凝视这片土地,陡坡上的梯田决定了春耕秋收的节奏,旱涝无常的天象牵动着婚丧嫁娶的吉凶,连家族长老的权威也在土地分配时显影。镜头极少用台词直白解释,而是让田埂的裂痕、麦穗的倒伏、夯土墙的风蚀成为无声的叙事者,谁家因劳力不足误了农时,谁家靠精耕细作多收半斗,皆在土地的褶皱里刻下痕迹。故事以宁、封、费三家的地权纠葛为经线,以借粮、换工、结亲等邻里往来为纬线,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乡土社会网。当时间滑向二十世纪中叶,土匪扰动与灾荒阴影并存,战火迫近的流民潮接踵而至,剧中人却以“赊一粒种,还一斗粮”的信义,守望相助,相互成全,将日子一寸寸续写下去。恰如剧中老农封大脚(秦海璐饰)所言:“地薄人情厚,天旱心不旱”,正呈现出齐鲁大地“朴而不枯、苦而不灰”的精神面貌。
原著早已将土地升华为一部民间《史记》,而剧集则用影像赋予它更炽烈的生命性。土地绝非沉默的生产资料,而是尊严的祭坛、情感的圣杯、秩序的基石。宁绣绣(杨幂饰)的觉醒之路,便是土地哲学最鲜活的注脚。从闺阁中“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女,到跪在田垄间辨认墒情的劳作者,再到村庄事务中“以地权换人命”的决策者,她一边学会种与收,一边学会和人打交道,逐步把个人的得失放入村庄的整体利益,每一次蜕变都深嵌在土地的伦理困境中。父亲宁学祥(倪大红饰)为守祖产不惜牺牲女儿幸福的冷硬,恰似板结的土壤拒绝新芽,而宁绣绣最终将私仇转化为公义,带领村民修筑防洪堤坝的抉择,则如同沃土催生万物。个体命运由此融入乡土共同体,完成从“我的地”到“我们的地”的精神涅槃。剧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极具象征意味:封家代代相传的界碑,是尊严的图腾;费家典当的地契,是情感的抵押品;宁绣绣雨中捧起的那抔混着血泪的泥土,则成了生存意志的具象化。当镜头掠过祭地仪式上颤抖的香火、土匪劫掠后焦黑的麦茬、新娘嫁妆里那包“压箱底”的家乡土,《生万物》已然将“人地共生”的命题,锻造成一部镌刻在田亩之上的青铜史诗。
土地是沉默的史册,生民是行走的碑文。当宁绣绣跪地捧起新穗,当夯土墙下村民共分最后半袋粟米,齐鲁大地的精神图腾已然铸成。“庄稼抽穗,即是希望;双手相握,便成史诗。”该剧以破4%的收视狂潮印证:在机械轰鸣的时代,我们仍渴望听见犁铧破土的声响,因为那是文明根系最深沉的搏动。(作者:张丰艺)
壹点号品阅生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