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备采购活动的内部控制管理,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依法采购、防范采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采购内部控制的内在逻辑出发,高校设备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要求与工作实践,探讨高校设备采购内部控制优化的系统路径。
一、高校设备采购内部控制的内在逻辑
高校设备采购内控的核心目标在于,保障采购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通过流程控制防范舞弊腐败,提升采购绩效与效率。其建设逻辑与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构建规范运作之基。内控建设强调流程的清晰性与行为的约束性,这与设备采购管理中的预算约束、制度建设和流程管控等要求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规范权力运行,确保采购活动有序进行。二是铸牢合规执行之盾。采购内部控制体系则将合规要求精准嵌入预算编制、采购执行、资产管理、合同履约等关键操作节点,细化权责边界,明确流程红线,形成具体可执行、可核查的管理措施,构建贯穿业务全链条、覆盖核心环节的刚性规则屏障。三是织密风险防范之网。内控建设坚持风险导向原则,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核心任务,通过优化流程、强化岗位分离、加强信息公开等措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高校设备采购内部控制的核心要求
高校设备采购内控建设的核心聚焦于预算管控与机制运行两大关键领域。
(一)强化采购源头约束与执行刚性
设备采购须将政策刚性要求内化为预算管理核心准则。强化源头治理,推行科学化、前瞻性的设备预算编制机制,完善多维度可行性论证体系,确保经费配置精准对接学科建设与科研需求;同时,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采购经费使用审批与采购流程管理,确保设备购置成本可控、支出合规,保障高校资金精准靶向投入与效益最大化。
(二)效能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针对设备采购领域中的潜在风险,需构建风险导向型内控机制。一是权力制衡约束。通过严格执行关键岗位职责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动态优化权责清单与负面行为清单、全面推进阳光采购流程等措施,形成闭环制约的采购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效能合规双维并重。采购内部控制机制必须在保障程序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明确采购各环节决策权限与客观审批标准,建立风险分级响应机制,避免程序空转、盲目采购与低效风险。
三、高校设备采购内控优化的系统路径
(一)筑牢制度根基,健全管理标准体系
应以分类分层管理与精细化操作规则为核心抓手,压实采购主体责任,推进采购全链条闭环管理。通过系统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制度体系,为核心领域改革深化提供坚实保障,驱动高校设备采购管理实现从“合规性”向“有效性”的质效跃升。
(二)厚植内控文化,培育协同自律氛围
内部控制建设关乎所有部门,应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着力构建部门联动协作机制,通过持续性的文化浸润与价值引导,促使内控要求内化为采购行为自觉,实现“被动遵循”向“主动约束”的积极转变。
(三)驱动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能
通过打造贯通采购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平台,构建数据驱动的动态决策支撑体系,同步推进“人才数字化转型”与“机制适配性改革”,提升全员数字化内控素养与管理能力,最终实现采购效率与内控运行质效的双向跃升。
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完善高校采购内部控制体系对健全财会监督、提升财政资金效能、防范廉政风险意义重大,有力规范采购活动与权力运行、保障资金安全、防止资产流失。通过规则完善、文化培育、技术赋能三维并举,全面提升采购治理新效能,使内控体系建设成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 李慧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