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视直播”报道,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博渊未来技术学院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起关注。上海交大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此外,除上海交大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在本月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不少家长对此表示不解,“大学孩子都已独立,为何还要开家长会?”也有不少人认为此举有助于家长了解大学生活,表示理解。双方的争议折射出了问题的关键:在大学阶段召开家长会,究竟是高中干预模式的延续?还是家长学会适当“放手”的开始?
其实部分家长对此举表示疑惑,并不难理解。在进入大学前,为了最大程度凝聚起家校合力,应对高强度的高考竞争,家长会大多以汇报成绩、明确纪律、要求家长协助规范学生行为为主要内容。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做到多线配合,最大程度调动资源、满足应试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变相固化了部分家长对于家长会的认知。在传统的家长会模式中,学生仿佛就应当是被家长和学校联合管束的对象,即使已经接近成年,但其一举一动仍需被高强度监管,否则就有影响应试成绩的风险。这种模式背后的单向度监管内核,也随着传统家长会的广泛召开而深入人心,以至于现在一提起“家长会”,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种单向监管的压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召开的大学家长会,相较于传统家长会模式,在价值导向上有着本质区别。上海交大办公室回应称,本次家长会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会议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尚有待观望,但是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导向却值得肯定:家长会不再聚焦应试,而是聚焦大学生成长与平等沟通。学校通过介绍大学培养理念与培养方案,让家长对子女的人生阶段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借此引导家长革新沟通方式,提供更加自由、更具边界感的家庭氛围。这本质上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也有助于厘清部分家长的认知误区,构建更为科学的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对大学教育与生活模式存在众多误区。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后即已经独立,无需频繁关注,因而完全“放养”。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依旧延续高中时期的监管模式,对子女干预过于频繁。这种要么过度放任、要么过度干预的做法,都不契合大学阶段的培育特点,无助于子女真正的成长。一些高校举办新生家长会,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大学新阶段需要更加科学、理性的家校互动模式。
家长会归根结底是家校沟通与衔接的枢纽,其形式和内核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具体调整。高校召开家长会,还是要真正搭建起科学、理性的家校协同管理模式,助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作者:符文迪,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