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常林 刘晓焕
赵兴胜所编著《黄埔军校山东同学史研究》(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2024年6月第1版)是国内首部以一省为单位对黄埔军校同学历史进行研究的专著,赵兴胜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此前,他主持完成的“黄埔人生”丛书7卷本包括《黄埔军校山东同学传记资料选编》(上下册)、《黄埔军校山东同学著作选编》(上中下)、《黄埔军校山东同学口述资料选编》(上下),已经由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年至2016年先后出版。此部《黄埔军校山东同学史研究》专著,主要包括“投奔革命”“锋芒初试”“共御外侮”“裂变与重生”“建设新中国”“焕发新生”六章内容。该书材料丰富、不落窠臼、立意高远,对黄埔精神的时代承续不无裨益。
第一,史料运用之“新”。尽可能占有足够多的史料是一部信史得以确立的前提,对此,编著者可谓下足了功夫。在史料搜集上,该书不分畛域,博采两岸已有资料,既包含大陆文献,又涵盖台湾文献。在前期煌煌七卷本“黄埔人生”资料的基础上,该书将口述史资料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以笔者了解相关情况视之,这些资料是确凿可信的。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该书进行了精细的史料爬梳和细致入微的考据,据统计,全书共编制各种表格54个以及多个图形,如此对史料信息有条不紊地梳理,让读者不得不为之信服。
第二,编写体例之“新”。在史料丰富,考证严谨之外,编年体例的通史撰写方式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为克服之前研究中条块分割、“碎片化”等问题,该书以时间为轴线,对山东黄埔军校同学自“大革命”时期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情况予以考察,通过对1949年之后的黄埔军校史研究的拓展,使得黄埔军校史研究更加完整,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更趋客观,同时也为“黄埔精神”在当下承续提供了条件。
第三,研究结论之“新”。该书力克之前学界研究中脸谱化、简单化的不足,最大限度回到历史场景,努力呈现历史多重面相,深刻体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另外该书还注意到地方性因素对黄埔山东同学的影响,尤其是齐鲁文化对黄埔山东同学精气神塑成的影响。以上观点与当前学界的一些前沿性研究不无暗合之处。
先贤刘知己指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学三长”,西人克罗齐氏有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赵兴胜这部著作既注重宏大背景又关注微观个体,努力追求秉笔直书的史学境界,不仅体现了传统“史学三长”的特点,还兼具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总体不失为一部既开风气又为先的典范之作。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