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破壁”而出的淄川文化书院新地标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5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樊伟宏 通讯员 张正华

不知从何时开始,坐落在淄川区岭子镇宋家庄村的元俊书院突然“人气倍增”。

古朴木质梁柱搭配雕花窗棂,墙上悬挂的名人字画与5000余册藏书相映成趣,这座占地500平方米的老院子,如今成了村民争相前往的“文化打卡地”。

起因来自于宋家庄村里的小小改变。

为了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本村集阅读、休闲、交流于一体的文化阵地,宋家庄村四处选址,饱含浓郁文化气息的元俊书院自然成了最好选择。

读书分享会上,村民围坐一圈,从《论语》中的处事智慧聊到村里的老故事,从现代农业技术书籍探讨到种养殖技巧;书法笔会现场,爱好者们铺展宣纸、挥毫泼墨,时而切磋笔法,时而交流字里行间的意蕴……

“以前村里没有正式的文化场所,现在书院成了大家的  ‘精神粮仓’。”村民王叶笑着说。

类似的场景在淄川区柳泉社区柳韵书院同步上演。

“蓝染要先泡蓝靛,再扎紧布料,这样染出来才有花纹。”在柳韵书院的非遗研学课堂上,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蓝染手作,孩子们拿着自己染出的方巾,脸上满是成就感。

“要吸引人,关键是让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找到文化归属。”柳泉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于是,柳韵书院围绕“全龄化”服务目标,打造“‘柳’住美好·‘泉’因有你”社区文化品牌。例如,针对少儿,开设非遗研学、绘本阅读课程;面向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开展花馍制作、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聚焦老年人,定期举办养生讲座、免费义诊,还组织合唱队、书法班,丰富晚年的生活。通过精准设置课程,柳泉社区实现了让各年龄段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

经验不仅于此。

“当下群众的文化需求更高也更丰富了,做好文化书院的另一个关键,是实现‘一站式’的架构。”淄川区城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城里社区,一座投资200余万元打造的诚礼书院成为了社区新地标。据了解,这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体,设置有廉心书屋、科普馆、舞蹈室、自习室、城市会客厅、共享茶室等9大特色功能室,集便民服务、文化体验与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满足居民学习文化知识、追求艺术和文化生活的多元需求。

“清晨,居民在舞蹈室跟着老师练习广场舞;午后,有人在廉心书屋或品读书籍,或专注自习;傍晚,一场场文化沙龙在城市会客厅里热闹非凡,大家围绕‘社区建设’各抒己见,共同为社区优化建言献智。”上述负责人介绍说。

从乡村到社区,从非遗传承到技能培训,淄川的文化书院正以多样的形态、丰富的服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据了解,今年以来,淄川区锚定“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目标,通过统筹基层阵地资源、打造全龄化课程、精准对接多元需求,推动各类文化书院错位发展、协同共进,让文化红利惠及城乡每一位居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随着一首《木兰辞》的诵读吟唱,一场主题文化活动随之在淄川区罗村镇南韩村贝丘书院拉开帷幕……

无论是元俊、柳韵、诚礼还是贝丘,这些为城市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的“星火”,已成为淄川区散布在城乡之间的“文化灯塔”。

责任编辑:李艳晨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