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当城市道路频繁被“开膛破肚”,围挡林立、尘土飞扬成为市民出行的困扰,如何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民生体验间找到平衡点?
今年7月至8月,济南市政协聚焦道路刨掘管理开展“月度商量”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施工一线、召集多方协商座谈,为破解 “马路拉链”难题探寻系统解法。
现状:
道路挖掘量近年显著增长
多重城市发展刚需集中释放
在南辛庄西路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现场,深达3米的沟槽里新旧管线交错;轨道交通7号线施工段,盾构机的响声与车流声交织——这是济南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济南的城市更新工作加力提速,地下管网改造、供排水、热力燃气等民生工程密集实施,道路挖掘需求明显增加,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建国用数据说话:从2020年到2022年,济南刨掘数量470处,面积5万平方米;2023年,挖掘数量激增到1447处,面积65万平方米;2024年,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这么大的挖掘量,如果我们不给老百姓主动讲、公开讲、详细讲,老百姓肯定不理解,甚至有误解,也有怨言。”
刨掘背后,是多重城市发展刚需的集中释放——
济南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峰表示,一方面,危旧管网改造“迫在眉睫”,老城区地下管线达10-20种,因建设年代早、材质老化,亟需更新以提升城市韧性。从2022年以来,济南加快实施了供水、排水、再生水利用相关的工程建设。
一方面是公共供水管网的漏损治理工程,涉及47条市政道路;另一方面是,是以雨污分流和城市内涝治理为代表的城市排水项目,目前济南雨污分流工程累计新建管线145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小区2200多个;城市再生水利用项目,已累计敷设再生水管线91公里;然而,这些工程完工后,城市内涝治理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
此外,“十四五” 期间轨道交通二期 6 个项目同步推进,也成为城市发展的 “幸福烦恼”。另一方面市政配套工程也占了重要比例。以外热入济为代表,该项目实施后,可以有序清退城市主城区的燃煤锅炉,改善空气质量。
解题:
加强统筹管理
多与群众“沟通”
但集中施工带来的 “阵痛”不容忽视——
“钢板恢复不及时,早晚高峰骑车都得绕着走。”“围挡占了半幅马路,开车过个路口太拥堵。 ”“夜间施工噪音太大,能否挪到白天”……在商量调研组举行的几次座谈会上,周边居民的反映直击痛点。施工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不便,沟槽回填不规范导致的路面沉降、夜间施工噪音等问题,让市民对“反复挖路”产生质疑。
“根源在于对道路管理的计划性不强,缺乏统筹监管机制。” 在集中座谈会上,不少政协委员指出。
开挖后的回填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山东易方达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崔萃建议,建立道路恢复质量的回溯机制,严抓沟槽的回填质量,增强新旧路面的粘结力,提高路面整体性。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新兰则指出,施工信息不对称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引导。“可以社区公告、媒体解读、施工围栏宣传等渠道,全面阐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实施的路径以及惠民价值,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协商:
全链条“智治”
打开大门接受监督
“优化道路挖掘管理,主总体要做到‘三减一降’。即能不挖的不挖;同一条路要避免反复挖;还要少占路快恢复;降低对市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市中区政协委员,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刘传锋指出。
历城区政协委员、区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张丹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各类管线空间布局信息和数据,实现“一张图”管理。要建立道路挖掘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全市重大道路的挖掘项目,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四同步”工作机制,避免各自为政。
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建工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刚指出,可以构建智慧化全链条监管体系,整合审批信息、施工方案、实施进度、监管机构、全流程数据,实现部门间无缝共享。
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安全总监王建涛则力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相比直埋方式,管廊能实现管线集约化敷设,从根本上减少刨掘需求”。
在监管方面,王建涛则指出,可以调动社区网格员的作用,及时发现、上报问题和群众诉求。
济南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林松表示,下一步,将建立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安全施工的管理培训,同时联动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针对违法行为强化打击力度。
“要打开大门干交通,敞开大门管马路。”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建国也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充分知情;在施工方案上将广纳民意,不要我行我素;在施工过程中公开透明,让群众充分监督,真正把好事办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