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慈善东营 爱在身边|点亮生态守护路,共筑东方白鹳安心巢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昨天17:14

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湿地间,高耸的电力铁塔顶端,一个个由树枝搭建的巨大巢穴格外醒目。巢中,被誉为“鸟中国宝”的东方白鹳夫妇正悉心哺育着幼雏。这一幅人与自然基础设施奇妙的共生画卷,正是东营市创新性鸟类保护实践的真实写照,更是慈善公益力量与生态保护事业深度融合的生动见证。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世界濒危物种。东营市作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自2005年首次记录其繁殖成功以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据东营市观鸟协会2023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境内东方白鹳繁殖巢数已达251巢,成功孵化雏鸟462只。然而,由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缺乏高大树木的自然特性,东方白鹳不得不选择在电力铁塔上筑巢,其中250巢依赖于电力设施,这不仅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风险,更对东方白鹳自身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东营市观鸟协会(东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发起了“守护东方白鹳”公益行动。项目创新性地提出“鸟线共生”理念,联合国家电网东营供电公司等多家单位,通过技术攻关,在铁塔安全区域加装人工巢托、实施绝缘改造、优化巡检修规程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将矛盾转化为共赢。同时,协会组织志愿者和专业人员对自然保护区外的125巢东方白鹳(占全市总巢数近一半)进行重点巡护监测,有效遏制了保护空缺地内可能发生的盗猎、破坏巢穴等人为干扰,确保了这片“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繁殖安全。

该项目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典范。协会通过制作科普资料、开展“东方白鹳科考”研学体验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开通网络直播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市民、学生、企业员工参与到守护行动中,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保护鸟类、爱护家园的生态意识。

历经多年的扎实工作,“黄河口鸟类保护”项目结出了丰硕成果。东营市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持续稳定增长,其“电力塔上的守护”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项目先后获得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山东省电科学院等多家机构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并受到央视《新闻调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社会影响力深远。

“政府+电网+协会+公众”的多元共治模式,让黄河三角洲不仅成为东方白鹳最安全的家园,更成为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亮丽窗口。如今,东营的东方白鹳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片黄河三角洲上的“人鸟共生”故事,也在慈善力量的滋养下续写新的篇章。(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责任编辑:马瑞琳

张婧婧

讲好每一个故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