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 整理
编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态记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脉。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千载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街巷里弄间铭刻着泉城的历史年轮。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济南老地名》系列报道,通过口述史这一鲜活形式,让老地名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城市发展形成对话。
章丘自古被誉为“上县、巨邑”,其地名由来已久,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说法。
根据口述人曹正辉讲述,最早记载章丘之名的是西汉早期的《尔雅》和东汉的《说文》。《说文》记载:“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尔雅》则云:“上正章丘”,注曰“顶平”。
结合历代《章丘县志》“城之中央,有土高大,其上平正”的记载,可知章丘之名最早来自《尔雅》《说文》,寓意顶平的美丽山丘,契合丘墟文化渊源。
第二种说法,依照《三齐记》记载:“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谓之‘章女之丘’,故名。”后世修志者多沿袭。然考《淮南子》,大章、竖亥是两人,说章亥有三女,是章女?亥女?皆因县北山名女郎而附会其说。
第三种说法来自齐国大将匡章。齐国著名将领匡章死后葬于此,墓丘极高大。日久,山被称之为“匡章之丘”“章子之丘”,亦称“章丘山”,地名因山而来。
上述“美丽山丘”“女郎之丘”“匡章之丘”三种来历,明朝嘉靖年间章丘人陈德安、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曾进行过详细考证。
从天象地理来看,章丘“星分危虚,地连齐鲁”。《章丘县志》记载:“北宫危虚,齐之分野”;地理上,章丘处于泰沂山脉之北、济水之南的廊道上,堪称山水形胜之地;战略格局上,《县志》记载“盖青齐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章丘实为风水宝地。
作为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县,章丘在公元前153年就已建立阳丘县,距今已有2176年历史。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正式设立章丘县。
章丘山水秀美,山为“曲逆之山”,脉接岱宗;水为灵动清澈之泉水,有“百脉泉水冠天下”之说,是这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孕育了丰富物产和杰出人才。
章丘物产丰富,拥有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黄家烤肉等特色产品。这片土地自古人才辈出,人文蔚起,涌现出一代圣哲邹衍、一代帝王王莽、一代名相房玄龄、一代词宗李清照、一代名臣张养浩、一代戏曲家李开先、一代大商孟洛川等历史名人。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