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吃太烫=消化道“酷刑”!除了诱发食管癌,还有4大隐藏伤害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54

天凉好个秋,嗦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来一口刚出锅的涮肉、喝几口刚泡好的热茶……从舌尖暖到胃里的感觉,是不是让你直呼过瘾?且慢!这些看似“吃得香”的做法,正慢慢损伤着消化道。

当食物温度超过65℃时,足以烫伤食管黏膜。偶尔吃一次烫食,黏膜能自我修复,可要是长期这么吃,麻烦就来了——食管黏膜反复被烫,上皮细胞不停增生增厚,黏膜的神经反射变迟钝,陷入越来越不怕烫的恶性循环。更危险的是,反复损伤和修复会让细胞增生失控,出现形态和结构异常的异型增生,进而可能发生癌变,诱发食管癌。

“趁热吃”看似寻常,实则暗藏健康隐患。接下来的科普,让我们跟随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二科刘长江主任,科学认识高温饮食的潜在风险。

过烫饮食不止诱发食管癌!

医生详解4大隐藏伤害

1.易造成食管狭窄

过烫的食物不仅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黏膜坏死并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可发展为溃疡。反复的溃疡与修复过程可能引发瘢痕增生,进而造成食管狭窄。患者常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

2.不利于消化吸收

食物温度过高时,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偏短,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及与之混合的过程都不充分,同时过烫食物易导致吞咽过快,易引起胃肠胀气、反流等问题,进而影响营养吸收、降低食欲。

3.易引发胃炎、胃溃疡

长期过烫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若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刺激状态,还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4.口腔健康隐患

过热饮食还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如口腔黏膜溃疡、热过敏性牙痛等,长期刺激可能破坏口腔的自我保护机制,增加口腔癌风险。

这几个“趁热吃”陷阱

一不小心就踩到……

刘长江主任指出,随着年龄增大,人们对热痛的感知轻微下降,再加上长时间接触烫食,会让新生黏膜细胞发生类似“皮肤老茧”的角化改变,对温度的感知更加不敏感。其中,三类人群尤其要避免烫食:一是儿童,黏膜更娇嫩,且常无法准确表达出食物“太烫”;二是老年人,感觉敏感度下降,容易误食过烫食物;三是有消化系统疾病史者,如胃炎、食道炎患者。

以下几个常见的烫食陷阱,需要特别注意:

1.滚烫的汤羹、粥类:表面看似平静,内里温度极高。

2.沸腾的火锅、麻辣烫:直接从翻滚的热汤中捞出食物就立刻入口。

3.刚冲泡的热茶、热咖啡:尤其是使用保温杯、保温壶,长时间保持高温饮用时。

4.刚出炉的烤红薯、流沙包等:内部馅料温度极高,容易被忽略。

5.习惯性“吹两下就吞”:食物中心温度远高于表面感知温度。

一旦吃下滚烫的食物,感觉不舒服或是出现食管烫伤症状,应该怎样应对呢?食管黏膜烫伤后,早期尽量进食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粗糙或过热的食物,如洋葱、芥末、饼干、坚果等,以免加重食管黏膜损伤,影响食管黏膜愈合。

刘长江主任提醒,如果进食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或呕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或误以为是一般胃食管反流导致的轻症,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