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颖
在日照心医,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生命守护者”:他们无需开胸破腹,仅凭毫米级的导管与导丝,在错综复杂的血管中完成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微创手术。他们的“战场”隐匿于黑白交织的X光影像之后,身负重达30斤的铅衣,以精准与温度守护心跳、重启生命。
他们,来自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介入治疗科。
1.技术领先,是顶尖团队的支撑
“依托葛均波院士领衔的心内科团队,介入治疗科在六年间共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约15000例,年均手术量近3000台,技术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张涛护士长介绍道。“目前我们开展的手术涵盖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的器械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等诸多高难领域,实现了从常规介入到复杂病变的全方位覆盖。”
在冠脉方向,科室常态化开展各类高难度冠脉介入手术,包括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CTO)、血栓病变、钙化病变等。尤其是CTO病变,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最后的堡垒”,而今年的9月25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届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学会议(CTOCC2025)将在日照举行,届时国内顶尖专家将汇聚在日照心医的介入治疗科,通过实时手术转播、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分享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治疗的最新技术和理念。
从冠脉领域的 “攻坚”到心律失常领域的 “精准调控”,这里始终紧跟国际前沿技术步伐。针对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早、室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团队熟练开展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脉冲电场消融术、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等,以微创方式化解 “心跳紊乱” 的危机;面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衰、猝死风险患者,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到国内外领先的生理性起搏、无导线起搏技术,每一项技术的临床应用,都旨在让患者在 “最小创伤” 下获得 “最好的临床获益”,重新找回平稳心跳的节律。
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开展众多高精尖介入技术,包括房间隔缺损封堵、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等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TEER)等各类心脏瓣膜病介入手术,为不能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心”的希望。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赋能,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疗医疗技术协作中心,葛均波院士心内科团队专家成员每周五的办公现场都会转移到日照心医的介入治疗科,通过现场带教复杂冠脉手术、指导疑难病例诊疗、共享前沿技术理念,持续推动区域心血管诊疗水平提升。
2.硬核设备,是精准医疗的底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室拥有5间国际化介入导管室,配备飞利浦FD-10数字血管造影系统、东软DSA NeuAngio 33C、Boston scientific血管内超声(IVUS)及旋磨介入治疗仪、振波球囊、CARTO-3三维标测系统等一系列尖端设备,在硬核设备的加持下。
日照心医的介入治疗科以过硬的技术实力交出了多个省内首例、市内首例的卓越成就:
山东省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CCM+ICD)
山东省首例左束支区域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植入术(LOT-CRTD)
山东省首例脉冲电场消融术(PFA)
山东省首例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
......
技术上的突破不仅让日照及周边地区心血管患者获益,更让对外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作为山东省首个与印尼国家卫生部合作的医疗机构,目前,已有3名印尼医生在介入治疗科接受系统培训,在导师带教下逐步掌握冠脉介入技术。未来,印尼将分批派遣更多医师来院交流,这些“带回去”的技术与理念,将有效提升当地心血管病诊疗水平。
3.规范,是卓越医疗的基石
介入治疗科将“规范化”视作诊疗全程的生命线。科室严格遵循国家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心脏病医院标准化配合流程》等内控标准,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管理,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这种对规范的恪守,不仅保障了手术的成功率,更延伸至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4.与时间赛跑,是他们的常态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科室建立起急性心梗绿色通道与多学科无缝协作机制,团队24小时待命,D-to-B时间(患者进门至血管开通)最短仅9分钟,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
“抢回一分钟,就意味着更多的心肌得以存活,一个家庭就能保持完整。”张涛这样强调。
又一例急诊手术的召唤响起,铅衣下的身影再次走向导管室。
护士熟练准备器械,医生凝神注视屏幕。这一刻,铅衣之下不仅是身体的负重,更是对成为患者放心托付生命地方的承诺。
站在医学发展的潮头,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介入治疗科正以技术为笔、以人文为墨,在毫米之间的微观战场上,书写着现代医学的温度与奇迹,也悄然改变着无数生命的未来轨迹。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