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又到了“贴秋膘”的时节。但若是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很可能引发腹部疼痛、低烧,还常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刘双指出,“贴秋膘”的饮食多是高脂、高糖、高胆固醇的“三高”食物,短时间大量摄入,容易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引发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问题,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小小胆囊
关乎健康大局
胆囊是位于右上腹的梨形器官,具有储存并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进食后收缩释放胆汁至十二指肠,乳化脂肪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胆囊功能异常或结构病变不仅会降低消化效率,还可能带来多种健康隐患:
1.胆汁排泄不畅
胆汁淤积会导致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若结石阻塞胆囊管,可引发急性胆囊炎,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剧痛、发热,如果结石排入胆管还可能引起黄疸。胆囊浓缩功能异常会使胆汁过饱和,加速结晶形成。胆道梗阻还会导致胆汁反流,诱发胰腺炎风险。
2.慢性炎症刺激与息肉恶变
长期慢性胆囊炎是息肉形成的常见诱因,尤其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可能,胆囊结石持续刺激可增加恶变概率。直径>1cm、单发、快速增长的息肉需高度警惕。
3.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
胆囊功能异常主要导致脂肪消化不全(因胆汁乳化不足),进而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长期维生素缺乏可能引发夜盲症(缺A)、骨质疏松(缺D)、凝血异常(缺K)等。
饮食不当是胆囊疾病的重要诱因
哪些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胆结石?
临床发现,胆结石常与胆囊炎并存,其形成与饮食习惯有关,比如高脂饮食、不吃早饭、长期素食等。
1.高脂饮食
高胆固醇摄入会扰乱胆固醇代谢,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促进结石形成;同时,高脂食物刺激胆囊过度收缩,增加胆结石风险及胆囊炎发作。
2.不吃早饭
长时间空腹使胆汁在胆囊内滞留过久,胆固醇沉积增加,易形成结石;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餐者,胆结石发病率显著升高,易诱发急性胆囊炎。
3.长期素食
极低脂饮食会减少胆汁胆盐含量,导致胆固醇过饱和以及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淤积形成结石;部分人群因长期素食而缺乏刺激胆囊排空的关键营养素。
刘双主任表示,暴饮暴食、女性肥胖人群、短时间内体重下降太快的减肥人群,患胆结石的风险较高。
如何远离胆囊疾病?
肝胆外科专家指点迷津
随着开学季、中秋团圆宴和国庆长假的到来,刘双主任提醒:秋季进补、节日欢聚时,需警惕“饮食刺客”,年轻人尤其要建立规律的“早餐生物钟”。
1.饮食红绿灯原则
红灯食物(需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
绿灯食物(推荐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杂粮、深色蔬菜等健康食材。
2.规律进餐时间
建议每日进餐时间误差控制在30分钟以内,空腹时间超过14小时会显著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
3.科学饮水指南
每日建议饮水量(ml)=体重(kg)×30。
4.健康体重标准
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应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
5.定期体检建议
高危人群(40岁以上、女性、多次妊娠者)建议每年进行肝胆B超检查,并联合肿瘤标志物CA199筛查。
6.科学运动方案
每周保持150分钟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注意避免餐后立即平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