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不少学校陆续开启“军训模式”。然而,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反映,某些学校竟在官方账号中对军训学生进行“怼脸直播”,引发广泛讨论,相关话题的评论区留言已达数千条。
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多家民办中学、中职学校存在此类直播行为,且未对画面作任何处理。对此,学生与学校的态度截然相反:发帖人向记者介绍,“(军训)本来就累,没什么形象可言,还要被直播间的网友调侃、吐槽,被陌生人隔着屏幕评头论足”;而当被问及“直播是否经过了学生或学生家长的同意”时,有的学校工作人员直接挂断了电话,有的则回应称没什么不妥,“如果有违规行为,平台会有提醒或不让播”。
从这些涉事学校的反应来看,类似“怼脸直播”学生军训的操作,大概率没有经过学生本人或家长同意。若事实如此,恐怕已涉嫌违法。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军训新生多为未成年人,相关法律对其权益保护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特别指出,“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其中就包括“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有媒体报道,此类直播间的在线人数有时高达五六万人,部分主播还会和网友互动,寻找学生的班级方阵,呼叫学生的名字,甚至大声念出某些违背公序良俗、侮辱学生人格的不当评论。可以说,这样的直播早已超出记录的范畴,一方面干扰了正常的军训秩序,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不尊重。
军训本身是一项严肃的集体活动,这种氛围需要学校、教官和社会共同维护。人们并非反对一切形式的宣传或记录,关键在于传播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像这般简单将镜头对准军训中毫无准备的学生,把训练现场变成娱乐直播的背景画面,甚至纵容低俗互动,不仅完全背离教育初衷,也是在自毁学校的名声。
在这个“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通过直播等形式进行宣传。但这种宣传不能越界——事实上,此前就已经出现过某些学校直播学生上课、吃饭、睡觉等场景的情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批评。这些行为看似是“展示校园生活”,实则将学生的私人生活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也破坏了教学秩序。
此类直播乱象,暴露出部分学校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时,只看到流量带来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基本尊重和教育应有的严肃性,把学生当成了赚取流量的“工具”。学校应该深刻反思:直播宣传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要展示育人成果和学校发展,完全可以通过更合适、更尊重学生的方式进行,且在发布前充分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
此外,类似事件的发生也提醒直播平台:校园场景直播不同于普通商业直播,涉及大量未成年人,监管审核应当更严。对涉及未成年人肖像、隐私等高风险内容,要进一步强化审核机制的敏感性,对违规直播坚决拦截、及时处置,不能总等“用户举报”才后知后觉。
说到底,教育不能被流量绑架。叫停这些哗众取宠、消费学生的“伪宣传”,才能让校园回归初心、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
(作者:席聪聪,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