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好之处就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最美好的品质是他们的幽默感。”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卜大卫,对父亲生前说过的这句话念念不忘。他的父亲布劳夫是1941年来到中国支持抗日战争的公谊救护队成员。
卜大卫说,这不只是父亲的看法,父亲当年的同事也持同样的看法。在卜大卫多次来到中国以后,他说:“我所目睹的一切都印证了他们的评价是准确的。”
战争已过去多年,卜大卫致力于打捞父辈的故事。他在中国举办过4次关于公谊救护队的展览,并尝试寻找一个永久的纪念场所,以让人们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很多人都知道抗战时期援华的诺尔曼·白求恩医生在中国牺牲,其实,公谊救护队也有9位成员牺牲在中国。布劳夫最好的朋友道格拉斯·哈代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贵州安顺去世,年仅22岁。一直到暮年,每当被问起这位故人,布劳夫都会眼含泪水。
1941年,公谊救护队选派志愿者到中国支援,布劳夫是首批队员之一。他是一位煤矿工人的儿子,15岁就因为母亲去世而辍学去工作。他在救护队接受的医学培训,在炮火中的中国派上了用场。那几年,公谊救护队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负责运输和医疗救护工作。
卜大卫回忆,他父亲当年从中国返回英国时,带回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带回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钦佩与尊重,他尤其佩服他们的坚韧和机智”。
“在英国,我常跟人们说,二战并非始于1939年……在我们还处在和平时期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抗战了好多年。”在卜大卫看来,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他解释说,日本曾以为中国会屈服,但中国没有屈服。日军曾以为能够从中国东北开始,进军印度甚至埃及、澳大利亚,但正是中国顽强的抵抗阻止了这一切。要知道,当时欧美的盟军仍需全力应对德国战场,根本无暇顾及东方。
人们应该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卜大卫举办公谊救护队展览的目的之一。他希望在英国也举办这样的展览,遗憾的是,囿于资金和场地限制,并没有办成。他说,公谊救护队的故事里蕴含着国际合作,蕴含着来自历史深处的力量,“我认为它是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他记得父亲总是强调,如果不是与中国的同事、同志紧密合作,他们的救护队几乎做不成什么事情。
今天,怎样去守护和平?卜大卫说,“我认为这始于你我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在英国,卜大卫经常鼓励好奇“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朋友去实地看看,而他们回国后经常说,“你是对的,那儿的人很可爱,很好的国家”。
卜大卫也建议中国的年轻人多去国外看看。“去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这是我所能给的最重要的建议。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认知维度,也能向世界证明:中国青年与各国青年并无不同,大家面临着相同的成长命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