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近日,聊城著名作家谭登坤的散文集《大地的隐语》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谭登坤是一位深深扎根于鲁西北平原的散文作家,他善于挖掘自然之美,用诗一样的语言赋予笔下万事万物以独特的魅力。近年来,他的散文集《马颊河十二月》曾获得第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二十一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 散文《大地的隐语》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大鹏生态文学奖”散文大奖等奖项。
8月29日下午,记者在聊城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见到了谭登坤。记者在对谭登坤的采访中了解到,《大地的隐语》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人间草木、芸芸众虫、鸟生如戏、缘河而居。他满怀谦卑之心,亲近原野,潜心解读人与自然隐密而生动的依存关系,书写万物生存的自然灵性,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密码,对人与自然的对立引发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灾难作了深刻的反思。
万物有灵:写给故乡的情书
显微镜下的虫鸣鸟戏
“这本书的创作时间线很长,但自觉地有意识地思考这一主题,则是在最近几年,尤其是近两三年的这段时间。从最初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到慢慢有意识地思考生态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谈及这本《大地的隐语》的创作历程时,谭登坤娓娓道来。
谭登坤告诉记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源于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从小在马颊河边上长大,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在以往的写作中,多彩的自然,奇瑰的四季变化一直是自己热衷的内容。
随着对生态理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也就越来越意识到生态问题可能是人类未来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回顾人类童年时期,最初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主要来是自然。要生存就必须与自然界作斗争,要活下来,首先要解决吃穿用度。采集野果,集体狩猎,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人类领袖,无不是在与自然做斗争涌现出来的。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筑巢而居,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五谷,这些全来自于与自然的较量。人与世上万物一样,也没有本质上的高低贵贱之分。然而,随着人类智慧和能力的不断释放,人的优越感越来越强。工业化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人的存在已经彻底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秩序,人和自然的对立也就出现了。于是,生态意识应运而生。
工业时代中,人的富裕与自然文明的保持存在着两难的境地,这本书避开直接的诘问,而是菩萨低眉般去品味自然的慈悲,找到这样一种巧妙的书写角度,去把握人与自然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生态观念下的文学审美,既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故事,发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同时还贯穿了对自然万物平衡、保持和谐的忧虑与深入思考,具有文学和自然生态层面的双重意义。
从“人定胜天”到“山水共生”
一部散文的思想涅槃
“中国的工业化比欧洲、美国要晚,对生态的思考也较迟。直到工业化进入相当阶段,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迟钝,就造成了相当的灾难。”谭登坤说。
仅从自己居住的小城环境生态的变化,也能清楚地体会到从个人到社会对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转变。可以说,最近几十年里,身边生态环境的演变,正是中国生态环境由好到坏,再由坏到好的转变。最坏的时候,徒骇河的水是黑的,是臭的,河里的鱼消失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正体现了从政府到社会生态观念的巨大转变。
叙述自然故事,歌颂自然美景,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诗意表达,引起人们对自然的重视和注意,正是本书追求的意义。
谭登坤善于观察生活,在细节中捕捉自然秩序中的灵魂温度,笔下有水一样的温柔,玉一般的温润,好的细节描写饱满而又充满韵味,生动得像一条跃出水面的鱼,倏地一下就漾出万朵涟漪,这是优秀散文作家敏锐洞察力的体现,凝聚着作者对所关注的事物的深刻体察,对自然的凝视,尽精微而至广大,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个人生命的质感和热力,感受到作者被自然温润了的鲜活灵魂。
大地守护者的未完旅程
以文学丈量生命厚度
对比之前作品,这本书的生态意识明确而集中。他非常关注生态主题,他希望这部作品能引起读者对生态意识的再强化和再重视,因为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群人的事,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采访最后,谭登坤告诉记者,除了生态方面的内容,当然也有很多其他题材等待着去开掘。比如中医传统的挖掘,比如对于作为革命老区的鲁西革命史的挖掘等等,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有些题材,应该有一种抢救式发掘的使命感。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