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城市发展棋局中的重要性,已成全社会共识。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深刻转型的当下,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是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能、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作为青岛的一张亮丽名片,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投资和税收、7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和企业数量,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和“压舱石”。
特别是今年以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方式,青岛民营经济展现出创新的活力和强大的韧性。镭测创芯建立“激光雷达立体观测数据+AI赋能应用”智慧解决方案,将先进感知技术与行业大模型有机结合;国华智能致力于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为小米人形机器人等头部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青岛清原聚焦绿色农药创制和生物技术育种,跻身最新一期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泰凯英专注于矿山建筑轮胎核心技术研发,成为今年青岛首家IPO过会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新登记民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2%,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4.2%,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去年全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公告143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新认定136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均为民营企业。新发布的2025山东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显示,青岛共有39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企业200强,数量稳居全省首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民营经济的发展充满机遇,也面临不小的挑战。青岛民营经济要更上层楼,一方面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用心呵护。
民营企业要及时捕捉产业发展趋势,找准定位精准创新,摒弃“内卷式”无序竞争。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持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民营企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做深度参与者,不做袖手旁观者,以科技创新掌控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企业要主动转变思维,盯牢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向外拓展,“走出去”找市场、找需求、找伙伴,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今的“出海”不是简单的外贸进出口概念,而是生产、研发、销售、供应链的全球化,要做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需要各级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5月20日开始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直接融资、维护合法权益等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要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锚定民营企业关切,加大纾困解难力度,提升服务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着眼于企业注册、施工许可等政务服务便利化,更要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要素获取、合法权益保护等深层次上下功夫,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预期,让企业家敢投、敢闯、敢干。
近段时期,青岛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有效帮助民营企业稳定预期、破解难题、提振信心,释放民营经济的磅礴活力。对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青岛精准化、长效化开展政企沟通交流活动;在惠企政策享受方面,青岛推进“青岛政策通”平台改造升级与融合,探索政策直达快享新路径;对于企业转型需求,青岛出台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细则;在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方面,青岛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国际知名展会拓展市场;针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的需求,青岛鼓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上互补合作……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组合拳形成合力、落地见效,更多民营企业将轻装上阵、加速前行,青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将更足。(观海新闻评论员)
责任编辑:程雪涵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