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最基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
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自2023年7月以来,安徽聚焦群众关心的“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大对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问题的整治力度。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排查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13.5万个,完成整治13.2万个。
接诉即办 清单式推进问题整改
“白天正常,可一到晚上散步时就能闻到异味儿,希望相关部门作出处理。”今年5月,安庆市生态环境局上线1584政风行风热线收到群众投诉,菱湖风景区东北角龙眠山南路与菱湖北路交叉口存在异味问题。
安庆市生态环境局接诉后,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摸排检测,在逐一排除了工业企业、垃圾站点等可能因素后,最终确定异味与蓝藻处置有关,随即联合相关部门推动问题解决。
异味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鼻子上的小事”,实则却是“民心上的大事”。
近年来,全省各地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环境领域问题投诉,广泛收集民生诉求,系统梳理《民声呼应》、省市“12345”、环保“12369”等渠道反映的环境问题,开通“环境问题‘码’上反映”微信投诉渠道,分领域建立问题清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细分节点和办理期限,明确2日内完成情况核查,问题处置后3日内回访,同时将相关问题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点关注内容。
分类精准施策 持续打好组合拳
2023年,池州市贵池区有居民投诉多家餐饮企业将油烟排放到小区内部的下水管道中。当地环境等部门核查后随即引入“绿岛”项目,对区域内油烟进行集中净化处理,让群众家门口干净、清新的空气得以重现。
据了解,针对噪音、扬尘、餐饮油烟、异味等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我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污染治理新模式,打好分类施策组合拳,推进问题整治。
针对餐饮油烟问题,重点督促餐饮企业规范安装使用油烟处理设施,在餐饮集中区推广集约化“绿岛”模式,对未设置独立烟道以及对周边群众影响严重的,引导其退出或搬迁。全省累计解决问题2万个、完成率达98.4%。
针对噪声扰民问题,重点整治工业企业、建筑施工等领域噪声扰民问题,督促整改单位采取更换低噪设备、加装隔声屏障、调整经营时间等方式减轻对群众生活的影响。累计解决问题9.4万个、完成率达97.9%。
针对恶臭异味问题,重点针对垃圾收集转运环节、园区企业废气排放、畜禽养殖等异味扰民问题分类施策,优化垃圾清运的频次和方式,严查企业废气超标排放及跑冒滴漏,督促园区实施绿色提升整改。累计解决问题1.1万个、完成率达97.9%。
针对道路扬尘问题,结合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及时排查发现问题线索。累计解决问题0.7万个、完成率达99.6%。
完善长效机制 提升整治成效
去年1月,合肥市庐阳区接到市民黄女士热线投诉,反映农科院附近工地噪音扰民问题。经核实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与工地负责人协商,引导其优化施工方案避免清晨施工,并对黄女士进行回访,黄女士对问题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近年来,我省各地环境等部门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提升整治成效,通过开展问题回访,以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问题整改成效,对长期投诉、久拖不决的“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建立重点督办清单。2024年以来已分4批重点督办186个问题,并对部分重信重访事项进行回访,推动完成139个问题整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会同住建、公安、交通、市场、农业等相关部门持续深化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并将重信重访事项纳入全省“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调度体系,让整改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记者 汪应智)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