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潍坊峡山区为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创新推行“区街一体·直管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通过执法力量下沉、服务效能升级、治理温度提升,将精细化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神经末梢”,为建设精致和美、近悦远来的现代化田园城市赋能加力。
机制破冰:力量下沉融合,夯实治理基础
潍坊峡山区打破部门壁垒,从各街道及建设交通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建4支社区执法中队,赋予“城市管家”新身份。中队全员实体化入驻社区,接受区建设交通局和社区双重领导,实现组织嵌入与身份融合,确保心在社区、干在社区、成在社区。日常管理以社区为主,年终接受区、街双重考核,服务实效成为核心指标,倒逼城市管家主动担当。截至目前,城市管家累计入户走访5400多户,覆盖95%居民,现场解决或转办诉求300余件,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贴心人”。
潍坊峡山区构建“城市管家+社区+警务”联动体系,4名民警同步进驻社区,形成“1+1+1>3”的治理合力。这一机制推动问题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发现、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目前已解决沿街乱停车、物业纠纷等民生难题70余件,治理基础显著夯实。
服务升级:网格覆盖响应,打通“最后一米”
聚焦服务居民“最后一米”,潍坊峡山区通过网格化、可视化和高效化举措,实现精准便捷响应。科学划分“责任田”,明确“城市管家+社区人员”包靠组合,线上线下分发便民卡,让物业、商户和居民清晰知晓“诉求找谁提、问题怎么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设立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站”,统一“城市管家”红马甲标识,亮明身份、公开职责,“有事找管家”已成共识。每月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活动,累计发放垃圾分类、燃气使用指南等宣传材料6000份,解决校园周边乱停车、“僵尸车”占用公共空间等老大难问题20多个。
深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各部门分管负责人联动执法中队“解哨”,推动人员下沉、服务前移,处置时间平均缩短60%。模式运行以来,高效处理热线53起,真正实现从“浅报到”向“深服务”的转变。
温情治理:刚柔并济施策,涵养城市温度
治理中注重刚柔并济,潍坊峡山区推动城市管家变身宣传员、倾听员和调解员,在执法中融入服务温度。面对流动摊贩,摒弃“一赶了之”模式,通过“谈心式”沟通解决实际困难,累计帮助摊贩找摊位、搬货物等330余次。对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牌,城市管家先上门讲解规范标准,协助商户整改,拆除违规广告牌匾17处,既守住了城市管理底线,又得到了商户理解支持。
疏堵巧结合,积极探索“夜经济”新模式,围绕“夜餐、夜娱、夜购、夜游”消费模式,瞄准“食、游、购、娱、体、展、演”全要素,打造可触可感的消费场景,将口袋公园“边角料”改造为便民摊点群,设置摊位50个,规范经营范围和时间,配备垃圾桶和保洁员,点旺城市“烟火气”。同时,打造“门前五包”示范街4条,建立商户自治联盟,评定“五星级示范户”4户,商户规范经营达标率超90%,带动市容秩序整体跃升。
峡山区的“区街一体·直管社区”模式,正以机制创新激活治理效能,以精准服务回应民生期待,以温情治理涵养城市品质。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从末端执法到源头化解,城市管家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行动温暖民心,成为现代化田园城市建设的先锋力量。
峡山区建设交通局副局长吴金城表示:“‘区街一体·直管社区’模式不仅解决了居民‘最后一米’的诉求,还为城市品质提升注入了新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创新,打造更多可复制的治理样本,为城市社区治理增添新成效。”(通讯员 王建辉 王治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