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九旬抗战老兵王云英:烽火砺初心,一生守赤诚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15 120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马占山

“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卫国家?”回忆起投身革命的峥嵘岁月,92岁的抗战老兵王云英眼中仍闪着光,字字铿锵地讲述着那段被战火淬炼的过往。从12岁投身革命的“小卫生员”,到抗美援朝前线的“急先锋”,再到和平年代扎根基层的“实干者”,她用一生践行着“保卫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成为一代革命者初心如磐、赤诚不改的生动写照。

翻阅王云英的人生履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大历史时期,共荣立三等功1次、四等功5次。那一张张泛黄的军功章,宛如岁月的勋章,诉说着她半生戎马、血火交织的无悔年华。

硝烟里的“护理能手”

把责任刻进青春

1933年,王云英生于山东莱芜,自幼父母双亡,与哥哥王守仁相依为命。1945年2月,在八路军鲁中军分区任卫生员的哥哥执行任务返乡,未满12岁的她毅然追随八路军,成为鲁中军分区野战医院的一名卫生员,开启了革命生涯。

“哥哥能当兵,我为啥不能?” 面对旁人对“孩子兵”的疑虑,王云英的回答透着股韧劲。野战医院的工作没有“分内分外”:给伤员包扎换药、喂饭洗衣、消毒纱布,这些脏活累活,她都抢着干。“伤员们在前线拼命,我多细心点,他们就能早一天康复归队。”正是这份朴实的信念,让她很快成了伤员口中“最麻利的小卫生员”。

1945年7月,已能独当一面的王云英跟随部队开赴前线,一次生死考验让她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天清晨,部队隐蔽在一处山洞中,王云英在洞口前的小溪为伤员洗血衣,想着血迹难洗,便多浸泡了一会儿。突然,放哨的战士发出了警报:“鬼子来了!”

她仓促间扔下衣物奔回洞内,可盆中的血衣很快引来了日军的搜查。“他们发现山洞后,往洞里放了几枪试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云英历历在目,“子弹‘嗖’地擦过裤脚,我吓得差点叫出声!”千钧一发之际,身边的排长紧紧捂住她的嘴,洞内众人屏住呼吸。日军忌惮洞口狭窄,恐是八路军的诱敌之计,正犹豫时,同行的翻译官解围道:“里面没人。”日军这才带着疑虑退去。

“怕有什么用,我虽不会打枪,但把伤员照顾好,就是为抗战出力!”12岁的王云英,用掷地有声的话,写下了自己对“责任”的最初理解。

战地前沿的“螺丝钉”

把忠诚融入使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王云英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从山东到河南、江苏,再到安徽、上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战场上,都留下了她奔波的身影。

一次战斗中,部队和野战医院被敌人重重包围,弹药即将耗尽,突围的关键情报却因通信员重伤无法传递。危急时刻,王云英主动请缨去前线传递情报。趁着夜色,她悄悄穿梭在日军的封锁线间。穿越一片开阔地时,她不幸被日军发现,子弹在身边呼啸而过,可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情报送到!”凭借机智与勇敢,王云英最终突破防线,将情报交到主力部队指挥员手中。根据这份情报,部队制定周密作战计划,成功突围并重创日军。战后,她荣立四等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云英再次奔赴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她既是救死扶伤的卫生员,也是保障供给的“运输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钉”:1951年夏天,志愿军部队因水土不服暴发大面积腹泻时,王云英临危不惧,巧妙地利用当地常见的马齿苋遏制病情蔓延,保障了部队战斗力;1952年3月,她承担起铁路护送任务,火车为躲避敌机轰炸只能夜间行驶,白天隐蔽在漆黑山洞中。她一人负责一节车厢的伤员,扛着沉甸甸的炒面,扶着洞壁一步步摸索到车厢前,再折返军需处扛下第二袋——一节车厢两袋炒面,是伤员三天三夜的口粮,她一趟趟往返,从无一句怨言。

从1950年11月入朝到1955年2月回国,王云英在志愿军后勤四分部先后担任卫生员、铁路护送员、文教、保管员等职,凭借出色表现荣立三等功1次、四等功3次。“我就是颗螺丝钉,组织让去哪,我就去哪,干啥都要干好。” 这是她对自己战地岁月的总结。

和平年代的 “普通人”

部队作风伴随一生

1955年3月,王云英转业到地方,先是在曲阜粮食局担任会计,后因工作结识了同样有抗战经历的孙喜泽——对方曾是东海教导队警备四旅的警卫员,相似的革命经历让两人相知相守,组建了家庭。

1959年,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王云英夫妇主动从曲阜调到新成立的兖州煤矿机械厂。在这里,他们从不提及过往功绩,而是以普通职工的身份踏实工作:王云英勤恳负责,经手的账目清晰无误;孙喜泽认真严谨,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同事们只知道这对夫妻“做事靠谱”,却很少有人知晓他们曾在战场上立下功劳。

部队作风伴随了王云英一生。如今虽已九旬高龄,她仍保持着每天清晨5点起床锻炼的习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脸上总挂着乐观的笑容。她的这份自律与坚韧,也深深影响着家人:1977年恢复高考,长子孙春明顺利考入山东工学院;次子孙春亮从济宁医专起步,凭借自学考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师从医学泰斗黎介寿,如今已是青岛海军401医院普外科专家。 “母亲常说,做人要踏实、生活要节俭、工作要负责,这是她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孙春亮说。

离休后,王云英最爱做的事,就是给社区里的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也会叮嘱孩子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你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为老人胸前的军功章镀上一层金边,那些铭刻在岁月里的故事,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