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年轻人下班后跑外卖,跑的是单更是生活

视点 08:21

据北青报报道,傍晚6点,在武汉一家银行上班的唐筱晓脱掉西服裙、高跟鞋,穿上冲锋裤,骑上小电驴,从城市白领摇身变为外卖骑手。除了唐筱晓,还有医生、程序员、大厂员工……他们出于各种原因,白天在大楼里处理病历、代码、文件,下班后骑着电动自行车穿梭于楼宇之间,在工作之外寻求新的生活支点。

在现实中,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不少都走上了“兼职送外卖”这条路,这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剖析的社会现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和了解当代的年轻人。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追求的又是什么?答案就藏在他们一次次的“城市骑行冒险经历”中。

医生、程序员、大厂员工,“爱上”兼职送外卖,这样的职业身份和现实选择,具有一定的反差感。明明拥有世俗认知中的“体面工作”,却要“放下体面”,给自己追加一份看起来很辛苦劳累的兼职,年轻人如此“没苦硬吃”,图个啥?

有人说,现在年轻人方方面面压力都很大,一份工作的收入,即使再体面,也很难养家糊口,去送外卖,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是生存的无奈选择,是扛起责任的表现。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为“斜杠青年”,而“一天一结”主打一个“即时满足”的送外卖,便是他们的“副业刚需”。这样的“苦情叙事”,确实在现实中真实存在,选择这样做的年轻人,让人心疼,也值得我们“高看一眼”。但也要认识到,这并非是年轻人兼职送外卖的全部真相。

除此之外,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这样做,也是对“换一种方式看世界”的现实践行,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这其中自然不乏精神和价值层面的相关追求。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言,吸引这些城市白领的,不只是雨天翻倍的单价、活动激励的“红包雨”,还有每一单完成后感受到的压力释放,以及一份确定的收获感。

不少人对此表示疑惑:送外卖那么辛苦和奔波,竟然也能解压和放松?我们不妨为那些年轻人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们在大楼里每天做着重复性的工作,还要拼命卷绩效、卷加班、卷关系,不仅身体累,心更累,会陷入到一种内卷与内耗的无限循环中,难以抽身。而工作之外又会陷入“无事可做”的无聊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需要什么?需要的是“换个事情做”“找点事情做”,需要的是为生活找点兴趣、加点波澜。

相比而言,兼职送外卖就显得简单纯粹多了,没有复杂关系,没有勾心斗角,只有“干体力活,拿踏实钱”,而且自己更容易掌控。在辞职又不现实的情况下,兼职送外卖,就精准补上了“找点事情做”这一现实缺口。进一步说,对“静”久了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动”非常有吸引力,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个个情绪发泄的出口。其的现实价值也在于,让年轻人在自我调解中,治愈自己,也与世界和解。

多年前,有这样一句网络流行语:“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我们化用一下,现在可以说:“哥跑的不是单,是生活。”其实,生活从不止一个维度,也不止一个追求,除了生存与赚钱,还有着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价值。值得庆幸的是,在下班后跑外卖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这两者的兼顾与平衡。这样的案例和故事,也启迪着社会,要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回应他们在这两方面的需求。

“这是违反从业相关规定的吧?”“是在抢专职骑手的饭碗吗?”面对社会上个别针对“年轻人兼职送外卖”的误解和质疑,我们想说: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表演给其他人看的,每天做什么,人生怎么过,没有标准答案,更别谈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自己的路子,那就坚定前行,跟随本心做自己就好。多送一份外卖,就可以多赚一份钱,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还能带来“解压的爽感”,让自己的人生多一种经历、多一抹色彩,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王彬,来源:潮新闻 )

责任编辑:朱文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