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国内首例!石热入济新进展,济南今冬天更蓝

交通能见度 16:5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9月18日,由中铁六局承建的国内首例管道负载转体桥——石热入济配套管网与京沪铁路立交T构梁,经过70分钟精准操作,成功转体90度并跨越京沪铁路,标志着该工程攻克了最核心的控制性节点,为项目全线贯通奠定基础,今冬将如期向泉城济南西部城区引入稳定清洁热源。

石热入济工程是济南市重点规划的民生工程和环保工程,项目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将数千万平方米的稳定清洁热源从泰安石横热电厂引入济南,有效替代城区多处分散燃煤锅炉,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障民生供暖、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万吨“巨无霸”载物转体,国内长输供热领域首创

9月18日中午12时30分,当铁路调度下达施工命令后,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两台连续千斤顶同步牵引着缠绕在转盘上的钢绞线,驱动这个万吨级的“巨无霸”以每分钟约1.2度的速度缓缓转动。现场技术人员紧盯屏幕数据,不断微调,确保桥体以毫米级的精度平稳转身。最终,这座梁长150米,桥面全宽17米,总重量高达14000吨的桥体精准到达预定位置,实现了与铁路西侧桥墩“严丝合缝”的空中对接,成功“跨越”京沪铁路。

众所周知,京沪铁路是国家铁路网的南北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最繁忙铁路干线”,平均每几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呼啸而过,行车密度极大。在此类“咽喉”地段进行桥梁施工,安全风险极高,技术要求极为苛刻。

为解决这一施工难题,项目团队打破传统工序,采用了“管道负载平衡转体”施工技术,在铁路东侧平行预制桥体时,同步完成供热管道安装、焊接和保温,使整个桥体成为一个“携带着5根管道”的巨大重物,该工艺在国内长输供热领域属首例,同时也是首例载重不平衡转体,成功攻克了高密度行车线下大跨径转体施工的技术难题。

“它的难度打个比方,相当于不仅要推着托盘转身,更要确保托盘上极易滚落的管道同步精准旋转,整个过程对平衡控制、重心把控和牵引力的要求,都呈指数级增长。”项目负责人李海波介绍。为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团队量身定制专项施工方案,运用BIM技术进行了上百次模拟推演,实时监测应力、变形和位移,项目团队以毫米级精度操控桥体平衡,确保转体全程处于可控状态。

铁路“咽喉”地带开展精密手术,行车安全与项目现场“零事故”

在京沪铁路这一全国最繁忙的营业线旁施工,极高的安全风险成为建设者面临的首要挑战。在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的工地上,项目团队持续开展着与时间赛跑、同困难较量的攻坚之战。面对场地受限、环保高压态势、营业线安全、高空作业安全、大型机械设备作业安全、汛期施工安全等多重压力考验,项目部将安全管控视为一面无形的“防护盾”,筑牢施工安全全过程防线。

“在京沪铁路旁施工,每一次作业都如同在雷区行走,每一秒监控、每一处防护,都是为了构建绝对可靠的安全盾牌,守护京沪铁路正常行车,保证铁路运营安全,这是我们对安全的庄严承诺。”项目安全负责人朱健介绍。自项目进场以来,中铁六局团队即按照济南铁路局的高标准建立了铁路营业线、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防护体系,统筹协调工程专业对口,严格落实穿透式管理、大型机械管理、视频监控管理、项目标准化管理、方案审批、驻站防护、早安全交班会、领导带班、现场盯控及技术人员旁站等多项制度,全力守护铁路线行车与施工安全。无论是汛期降雨还是夏日高温酷暑,项目团队始终坚守在邻近铁路线的施工最前沿,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桩基、承台、墩身施工,支架体系安装拆除,箱梁预制等每一道工序,通过全天候、全过程的安全管控,最终实现施工期间京沪铁路行车安全与项目“零事故”双目标。

今冬济南屋里更暖,天空更蓝

“两百多个昼夜,我们与钢筋水泥为伴,与星月晨昏为伍。”现场负责人贾晓阳望着成功转体的桥身感慨,“这座桥转过去的不只是钢铁和管道,更是济南百姓冬日里的温暖与蓝天。”

转体桥上载管道属于济南热电集团长清电厂西出线的一部分,在长清区连接石热入济3号继泵站出线,共同给长清城区和济南市西北城区供热。相当于是对石热入济长距离输送供热工程增加了一组热源点,对其进行补充与备用,与聊热入济、石热入济长输管网形成一网多源,相互备用格局。

石热入济项目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将数千万平方米的稳定清洁热源从泰安石横热电厂引入济南,有效替代城区多处分散燃煤锅炉,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障民生供暖、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该工程不仅将大幅提升济南西部城区的供暖保障能力,还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万吨,为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王瑞超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