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孝声传齐鲁|刘风英:一句承诺扛起23年风雨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4 134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晓伟 褚思雨 通讯员 杨伟

弟媳照料大伯哥,在旁人看来难免有些尴尬,但在汶上县军屯乡李家集村,56岁的刘风英没有被世俗偏见所左右。

23年来,她悉心照料半身不遂、无儿无女的大伯哥武如文。即便丈夫因病离世,这份守护也从未间断。“只要干得动,我就继续照顾俺大哥。”刘风英平实的话语道出了最动人的承诺。

都是一家人

咱不能不管

夏日艳阳洒满庭院,武如文的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晾衣绳上,刚洗好的床单被套随风轻摆。“天热得勤换着点,不然怕长褥疮。”刘风英一边说着,一边转身将牛奶和早饭递到武如文手上。这是她照顾大伯哥的第23个夏天,从2002年那个同样晴朗的日子起,这样的场景就成了她生活的日常。那一年,在外务工的武如文突发脑出血,经过治疗虽脱离危险,但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面对无儿无女、被伤痛折磨的大哥,刘风英夫妇二话不说就把武如文接到家里:“都是一家人,哪能不管。”

这一管,就是23年。

最初几年,武如文病情严重,生活难以自理,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解决,一日三餐全靠一勺一勺地喂。那时候,多半都是刘风英的丈夫照料。刘风英则是每天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为大伯哥做康复按摩。“起初大哥一时接受不了这落差,常忍不住发脾气,但也是‘刀子嘴、豆腐心’,谁都不愿意有病在身。”刘风英从不往心里去,反倒更上心帮大哥康复。她找人做了三个拐杖,天天架着他胳膊在家里锻炼。一年下来,武如文从卧床不起到能拄着拐杖走几步,从靠人喂饭到自己动手,这其中的艰辛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刘风英悉心照料大伯哥,一坚持就是23年

丈夫外出务工后,家里和田地的活儿全压在刘风英肩上。从张罗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到洗衣打扫,从日常作息到生活细节,刘风英对大哥的照顾无微不至:做好饭先给大伯哥送去,有空就帮着打扫屋子、清洗衣被;老人头疼脑热,她陪着去医院、端水喂药、监测病情;逢年过节,她准会张罗一桌好菜,让大伯哥妥妥帖帖感受家的温暖。

两头都忙活

女儿搭把手

日子刚有起色,2021年初,刘风英的丈夫武加伍被确诊为肝癌晚期。那段时间,刘风英两头奔忙:既要照料重病的丈夫,又要陪护住院的大哥。幸有女儿、女婿搭把手,可夜里的煎熬、白天的奔波,全压在她一人肩上。

2024年1月,与病痛抗争两年多的丈夫还是走了。送别丈夫后,刘风英独自肩负起照顾大哥的重任。这两年,武如文身体大不如前,去年住了9次院。每天喂饭、擦身、换洗衣物成了刘风英的必修课。她从不嫌烦,还总想着法儿做些合口的饭菜。

武如文听力渐弱,旁人难与他搭话,只有刘风英最懂他,有时候他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刘风英就知道他要干什么。“天气热了,就让他少穿一点,冷了就多加一件衣服。在家里躺久了心里憋闷,就带他出去院子走走散散心。”在她心里,大哥早已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不如把你大哥送到敬老院去,这样就省心了,干吗苦自己?”面对村里人的劝说,刘风英有不同的想法:“大哥无儿无女,行动不便。现在亲弟弟也不在了,我再不管他,良心上过不去。”难能可贵的是,两个女儿也支持她的想法。

“她从来没有嫌弃过大哥,给左邻右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谈及刘风英,汶上县军屯乡李家集村党支部书记武心国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长年累月照顾难能可贵,要是换个人,说不定早就放弃了。”

孝爱传家远 

温暖同村邻

让大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刘风英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女儿打小便孝顺懂事,从小就会帮着伯父做些缝补衣服、剃头发胡须之类的事,尽力减轻妈妈的负担,孝心在这个家庭得到最生动的传承。

刘风英的爱心不仅局限于小家。在李家集村,她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邻里乡亲无论谁家遇到红白喜事,或是生活中有了难处,她总是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

23年光阴荏苒,刘风英已近六旬,头发添了不少白霜,腰背也不如从前挺直,可她一如既往地精心照料大伯哥的生活起居。“什么都赶不上亲情重要,只要还干得动,我就继续照顾俺大哥。”

刘风英照料大哥的故事在李家集村无人不知,更感动了乡邻。“她的善良和坚持,乡亲们都看在眼里,值得大家学习。”武心国说,刘风英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用一点一滴的言行展现出了平凡人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高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