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月底或月初,本榜单从当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类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十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重点推荐】
《万物有信:七十二物候里的中国时序》
李蔚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獭祭鱼、桐始华、鹿角解、半夏生、大雨时行、白露降、寒蝉鸣、雁北乡……中国古人在物候观察与天文测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演变出节气与物候的对应关系,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物候现象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七十二物候既是一份对自然的阶段性观察总结,也是一扇认识中国古人宇宙观与世界观的窗口。
随着人类科学水平的更新,对气候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物候,也正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科学家的重视,因为物候是生态系统的关键参数之一,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是重要的自然指示器。无论从传统文化的流传,还是从科学研究的发展角度来看,物候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蔚多年从事自然教育,根据自身的研究与实践积累,综合大量文献资料与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从现代视角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七十二物候与二十四节气所涉及的动植物、水文、天气、土壤等科学现象与知识,梳理了中国传统的岁时观念与生态认知,探讨了古今环境变迁背景下,城市生态、气候变化、物种生存等议题。本书从物候入手,以理解古人的自然观念与智慧为契机,重新认识身边的自然,进一步思考人与四季流转、与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优秀图书】
《补书》
汪帆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汪帆有着二十年古籍修复实践与经验,本书中,她不仅详尽记录了与无数古籍的相遇——如何评估其破损状况,为饱受虫蛀、撕裂、脆化之苦的书叶量身定制修复方案,更以精准选配的手工纸张、巧妙的染色技艺,结合传统工具与技法,一步步赋予破损古籍新生。作者将复杂的修复步骤,纸张、糨糊、工具等材料选择背后的考量,以及应对挑战的智慧,清晰而生动地呈现。为了让读者深刻理解古籍修复的核心——纸张,她精选17种古籍修复手工纸张,裁切、粘贴入书。读者可以通过亲手触摸这些纸样的肌理,感受其厚度、韧性与色泽,从而获得对修复材料最真切的认知。书中还穿插传拓技艺、曝书防蠹等与古籍保护紧密相关的传统活动,为理解古籍存续的生态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林中足迹:森林与河岸的秘密生活》
[英]约翰·利斯特-凯 著
邱墨楠 译
译林天际线|译林出版社
转眼就消失不见的栗子壳,清晨草坪上的树根,倏然闪现于手电筒光束中的眼睛……这些在森林里留下的种种细小线索,无不牵动着博物学家约翰·利斯特-凯的心。在苏格兰高地,他常常追寻着这些不常见的野生动物的踪迹,并以无限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下一场场精彩的自然好戏:让人眼花缭乱、充满激情的伶鼬,上下嗅探、又抓又挠的狗獾,有着独特步态的松貂,游泳时会吐出一串串气泡的水獭……在他的笔下,诗意与野性交织,森林与河岸的秘密次第向我们敞开,自然永恒不变的美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折服于大自然魅力的约翰·利斯特-凯,也不免会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过于沉浸在自己怀旧的观察世界里,与现实过于疏离,毫无觉察,完全一副人类的德性。我们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几乎不平行的宇宙。我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脱离了伶鼬和林鸮的林地世界,再也回不去。”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扎十一惹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扎十一惹1990年出生于云南高寒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中。扎是家族名字,十一是她出生的季节,惹是一种草。扎十一惹的童年在较为原始的部落里度过,“村子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医生,没有公路,很少家庭有手电筒,一直到六岁之前,只有一家人有黑白电视”。尽管生活窘迫,但也不缺天然的浪漫:花草、林木、阳光、小溪、山野、猫狗、牛马、小鸟……流动的乡村风物,陪伴着她的童年岁月。十二岁离家读书后,她的生活方式也一步步走向城市化:到镇上读初中,到县城读高中,到更大的城市念大专,毕业前拿到媒体行业的工作机会。从村寨一路走到城市,回过头看,和她同龄的彝族女性乡人,有不少仍留在原处,但也不乏各人以各自的方式追求更符合内心的生活。她在书中为自己的成长和蜕变做下记录,也以温热的眼留心观察,给寨子里的几代女性亲人和乡邻留下一段段人生写照。
《阿瑟·克拉克传:童年永不终结》
[美]尼尔·麦卡利尔 著
张旭 王梓涵 译
八光分文化|新星出版社
他是世界科幻大师,他的《2001:太空漫游》是影史经典,他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他就是“科幻小说之王”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代表作有《2001:太空漫游》《与罗摩相会》《童年的终结》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并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等。本书全面展示了克拉克从出生到去世的人生历程,重点描写了克拉克的童年,青年时期在伦敦的社团活动,二战时在皇家空军担任技术军官,与库布里克、刘易斯、阿姆斯特朗、汤姆·汉克斯等名人的交集,斯里兰卡的定居生活,《2001:太空漫游》的创作秘辛等闪光时刻,还原出一个勤勉、睿智、幽默甚至辛辣的科幻大师形象。本书中文版还特别增加一篇文章《独家专访:刘慈欣谈克拉克》,刘慈欣曾多次表示:“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松声绿:乌尤庵说诗》
刘奕 著
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奕,做过清诗的古籍整理,也在课堂上讲授陶渊明和杜甫。在他看来,有元气的诗是好诗。有元气的诗歌自然,像草木长出叶子、开出花,像鱼游水、鸟行空,就像一切物遵循造物主的安排,原原本本,自然而然。而诗之为诗,则是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歌唱,是心灵与语言的探戈。其新著《松声绿:乌尤庵说诗》是一部论古典诗歌的随笔集,也是一部有内在逻辑的古典诗歌的读法之书,谈及的诗歌上及《诗经》,下迄清诗,尤其集中于陶诗、杜诗。如何阅读并欣赏古典诗歌?本书给出一种答案:结结实实地弄清诗歌的基本语意,意味着跨越语言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的障碍,与历代注家切磋琢磨;把握其中千古攸同的人类情感,并非浮泛的抒情共鸣,而是设身处地、结合切身经验的申说。
《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加]伊丽莎白·阿伯特 著
张毛毛 译
后浪·汗青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一粒小小的砂糖蕴含巨大的力量,深刻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现代世界格局。从早期的奴隶制种植园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刻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本书挖掘了糖与甜蜜背后血腥的强制劳动之间的联系,描绘了甘蔗种植园的世界,以及政府政策和糖业游说团体是如何影响全世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也详细论述了受奴役者在过去数个世纪经历的残酷生活与抗争。作者不仅钩沉过往,更犀利剖析糖业巨头的影响力及其带来的环境与健康问题。虽然甜蜜的代价远未终结,但本书也持理性态度,描绘了糖料在生物燃料方面具有的前景。
《心跳不息:一个父亲的照护与哀伤疗愈笔记》
[美]罗伯·德莱尼 著
何静蕾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是喜剧演员罗伯·德莱尼的亲身经历,记录他的小儿子亨利从一岁突发脑瘤至两岁夭折的14个月的抗争历程,以亨利的离世为轴,穿插记忆碎片、医疗实录与沉思。“我感觉没有任何人能为我照亮前路、指引方向,哪怕抚养我长大的父母也不能。我感觉无依无靠,没人能给予我真正的、本质上的帮助。这是一种非常哀伤、孤单的感觉,虽然在现实世界中我有人陪伴,心中的孤寂却仍然挥之不去。”本书既是一部重症照护的微观史——详述化疗对患儿身心的影响,全家人在医院学习护理术与手语,以及夫妇二人在风暴中竭力平衡另外两名幼儿需求的艰难;更是一场哀伤疗愈的深度解剖:德莱尼打破了社会对“坚强家长”的期待,毫不掩饰地分享了他的复杂情感,面对记者探问时的暴怒、因焦虑丧失季节感知的精神麻木、漫长的困惑不甘和痛苦。
《我在古代当考生》
陆蓓容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古代的爹,会为了儿子的考试嘘寒问暖、殷切叮嘱,妈妈们也会带着孩子去考察即将入学的私塾;古时的老师,也会有崩溃大喊“教不了”的时刻,甚至放话:除非加钱不然不干;而那些在科举考试中往复挣扎的学子,也在家庭、学业、个人追求中辗转选择,试图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本书以明清的科举状况为基本背景,描绘了一个考生需要如何“打怪升级”,才能走通这条漫长的道路。他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什么人会在这条路上给他提供帮助?进京赶考需要多少银子?考试失败无法上岸怎么办?……作者以考试路径为线索展开,援引诸多历史实例,从学霸的考试故事,到普通考生的科举梦想,辅以种种考试主题的书画、文物,图文并茂地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古代考生的生活世界。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王晚 著
铸刻文化·单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王晚是一名女骑手,19岁高中辍学外出打工,干过许多工作,印刷工、医院外送员、服务员、文员、网络推广员、快递员、保洁……这十几年来,她也写过许多东西,十部长篇,几十个短篇,但都没有出版过。2024年,王晚再次失业,跑起了外卖。这本书就是在她奔跑的间隙所写。从被罚的新手到业绩不错的熟练工,她写下送外卖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无端遭逢的恶意,顾客的理解带来的慰藉,为了不被系统罚款而说出的谎言,愤怒与自我调适的微妙平衡,以及作为女性,她额外面对的那些异样目光与挑战。而始终困扰她的,是她的身份困境和面对家人、故乡的复杂情感。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