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艺璇
在我的执教生涯中,颇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是全程脱稿讲解李白的《蜀道难》。同时颇为遗憾的是,虽然熟知课本上的剑门关,却始终缘悭一面,未能亲见这座充溢着英雄气质和历史掌故的关隘。直到前不久临时起意自驾四川剑阁县,才了却这桩由来已久的心事。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自古便因险峻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享有“蜀之门户”“剑门天下险”之美誉。进入景区,剑溪桥下溪流潺潺,与山间风声、鸟声相互唱和,显得幽深静谧。我向来是喜欢听水声的,汹涌的、激越的、潺湲的,足以尽扫心底阴霾。剑溪桥不远处,但见一座巨大石壁上刻着《蜀道难》全文,字体刚劲有力,刀刻力度均匀,路经此地的游客纷纷驻足观赏,有人默声低吟,有人高声诵读,或陶醉于剑门关曼妙奇崛的自然风光,或沉溺于《蜀道难》洋洋洒洒的恣肆文笔。
行至林木阴翳处,细雨廊出现在眼前,此地有“剑门四景”之一的“剑门细雨”,上联为“一卷奇峰太白赋”,下联为“千秋细雨放翁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剑门道上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自汉中方向骑驴而来。他的眼神里闪烁着无所遁形的落寞,他的脚下羁绊着不甘,抬头的瞬间恰好与这一川山水相遇,于是情思满溢,不吐不快,提笔赋诗,一篇可与日月争辉的诗作便诞生在了剑门关,诗为《剑门道中遇微雨》:“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这位骑驴老者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拜别这座浸润着文化气息的木廊,拜别至死不敢忘忧国的陆放翁,沿山道继续而上,片刻之后便到了子规桥。此桥是为纪念蜀国望帝杜宇所建。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相传杜宇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日日哀婉啼叫,因此杜鹃鸟又被称为“蜀魂”。
走过子规桥,再过五丁桥,便有一座红褐色的花岗岩石雕出现在眼前,五位壮硕的力士作劈山砍石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段传说故事便是《蜀道难》中所写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相传战国时期,蜀王轻信秦惠文王谎言,命令五丁力士劈山开关迎接会产金的金牛,所开之道便为金牛道。其后秦国又假意献美女入蜀,蜀国再派五丁力士开山辟路迎接,返回时见一大蛇钻入石穴,五丁力士合力拔之,以致山崩地裂,全部压死山下。其后秦国便借着这条金牛道入蜀,最终消灭了蜀国。
沿山道而行,又相继参观了叹关台诗词走廊、仙云客栈、柿树坪、绝壁廊和仙女廊,景点不同,气质各异,但无不彰显着剑门关景区的雄、险、奇、秀。至猿猱道和鸟道入口处,想到“猿猱欲度愁攀援”,望见猿猱道上几近悬于半空的游客,畏惧之心顿生,只好取鸟道而上。但“可以横绝峨眉巅”的鸟道也十分险要,临崖而建,风急天高,不仅狭窄仅容一人通过,且多为垂直路段,因此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完仅仅两公里的鸟道。
现在就剩下心心念念的剑门关关楼了。为了一睹真容,我等待了很多年,此刻它像往常一样云淡风轻地矗立着,但它并不知道,有一个视它为故友的人,正奔赴在一面之约的路上。穿过山林,越过溪流,经梁山亭、石笋峰,过一线天、雷鸣桥,那个我曾在脑海中无数次到访、曾在课堂上无数次亲近过的关楼,此刻赫然出现在了眼前。
对视的瞬间,我便明白了它为何被称为“蜀北屏障、两川咽喉”,李白为何会发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慨,杜甫为何会赞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姜维为何能以三万兵马拒钟会十万大军。关楼位置独特,地势险要,设于崖底最窄处,一侧紧切壁立千仞的剑山,似由刀砍斧劈而成,直插云天,望不见顶;一侧是仅能通过剑溪的深壑和同样如切如削的危壁。
剑门关始设于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如今所见的关楼共分三层:一层为砖城,门上书有“剑阁”二字,二层题“天下雄关”,顶层额题“眼底长安”,均出自大家手笔,古朴雄浑,苍劲有力,与雄关相映成辉。漫步在剑门关苍茫的古道上,那些波诡云谲的岁月、金戈铁马的战争以及闪耀星空的诗篇,似乎离我很近很近。
就在我沉思之时,突然风雨大作,旌旗猎猎,一会儿的时间剑门关已云山雾罩,生出了几分神秘之感。不多久风停雨住,阳光普照,但由于身体疲累,只能放弃游览剑门关景区的另一个景点——翠云廊。虽有万千遗憾充溢于胸,但想到王荆公在《游褒禅山记》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自我安慰之语时,遗憾便已消散——且待日后余暇处,遍览剑门好山水。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