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凯平
10月16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化测报一体 强化协同联动,济宁市水文中心扎实推进测报方式优化变革有关情况。
雨水情总体情况(截至10月11日8时)
6月1日8时至10月11日8时,济宁市累计雨量633.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3.9%。1月1日8时至10月11日8时,累计雨量73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4.9%。今年最大一次降雨为9月18日至19日累计71.0毫米,最大点量为鱼台县张埝站132.5毫米。
总体来说,今年汛期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9月份及10月上旬较常年明显偏多,7、8月份较常年明显偏少。降雨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面弱点强,多场降雨从面上来说普遍较小,但个别站点出现短历时强降雨,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和致灾性;二是主汛不汛,7-8月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其中7月份约为常年的三分之一,而6月、9月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9月份雨量是常年的3.5倍,特别是9月中旬以来,9月16日至10月5日累计雨量268.3毫米,是常年的8.2倍。
今年汛期各河道均未发生超警洪水。湖东河道未出现明显洪水过程,湖西河道中东鱼河最大洪峰流量545立方米每秒(历史第8位),其他湖西河道最大洪峰流量100-200立方米每秒。汛期六座大中型水库均未超汛限水位。
南四湖上级湖汛期最高水位34.88米,高于汛末蓄水位(34.50米)0.38米。上级湖汛期开闸日数33天,最大下泄流量1590立方米每秒,汛期累计泄量8.95亿方。南四湖下级湖汛期最高水位32.83米,高于兴利水位(32.50米)0.33米。下级湖汛期开闸日数13天,最大下泄流量1600立方米每秒,汛期累计泄量8.27亿方。
水文测报情况
2025年汛期全市汛情总体平稳,没有出现较强洪水过程。但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呈多发、频发态势,给各级防汛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济宁市水文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盯全市防汛工作形势和水文服务目标任务,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应对得当、预报精准,顺利完成测报任务,为防汛指挥调度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水文技术支撑。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汛前准备充分。强化组织领导,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水文测报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召开2025年全市水文工作会议,传达落实全国、全省水利、水文工作会议精神,周密安排部署,从人员、技术、物资、装备、安全等方面全面做好准备。
狠抓实战演练。在鱼台水文站举行全市水文应急实战演练,参加省水文中心大汶河流域超标准洪水联合应急演练,在泗河流域举行跨区域联动综合演练,同时,曲阜、邹城、城区、嘉祥、金乡等县级中心也开展了洪水测报演习,为科学应对各级洪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值班值守。严格执行《汛期特别工作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带班、全员值班制度,各县级中心、国家基本水文站严格遵守汛期值班制度,在国庆、中秋“双节”持续降雨期间,全市水文职工以“慎终如始”的姿态,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测报一线,为安全防汛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相关链接:
①筑牢“空天地”监测网,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近年来,济宁市水文中心通过引入多项创新技术,显著提升了水文监测的精准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尤其在极端天气和复杂水情下的表现尤为突出。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2025年泗河流域超标准洪水联合应急演练中,济宁市水文中心首次实现无人机测流系统、遥控无人测船、卫星通讯设备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了“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络。该体系在通讯中断、高流速等极端条件下,仍能通过非接触式手段快速获取溃口流量、水位等关键数据,将应急监测效率提升50%以上。
综合施测,先进仪器显“神威”。在应对流域超强降雨期间,市水文中心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先进仪器设备使用力度,电波流速仪、遥控船、测流船、无人机、在线监测系统等新仪器新设备发挥了独特优势和显著作用,今年,我们又投入了水文机动巡测车和指挥车,打造“机动监测指挥中心”,依托现代化水文要素监测技术和卫星应急通信保障手段,融合指挥调度、应急通信、场景采集和综合保障四大综合系统,融合视频会商、雨水情调度、视频采集、应急测报、卫星传输、北斗报文、4G/5G传输、应急照明、动力单元、辅助配套十大功能模块为一体。指挥调度系统搭建了可视化指挥平台,安全接入水利专网,在线访问“山东水文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水文中心视频会商、洪水预报作业、雨水情数据查询、测站实时监控、汛期值班处理等集成应用,极大提高了水文测验效率和质量。
精准研判,预测水平“快准精”。市水文中心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山东水文一体化业务平台数据管理一个库、业务支撑一张网、系统应用一平台、公共服务一张图作用,进一步提升水文数据测验、归集、存储、处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和交换作用,密切保持与气象、水务、应急及各工管单位的沟通联络,利用气象部门渐进式短临预报和暴雨预警信号,针对可能出现的50毫米、100毫米、150毫米、200毫米量级降雨及其它短历时强降雨,及时编制《济宁市洪水预测分析》,做好滚动预报,对泗河、南四湖等重点河湖段根据雨情水情迅速组织开展会商研判,为抗洪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②深入推进测报方式优化变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水利厅党组、省水文中心党委“改革攻坚年”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水文测报能力与质量提升,加快推进水文测报方式科学向好发展,更好发挥水文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市中心党委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在全面做好防汛测报准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济宁市水文中心水文测报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了水文测报联动工作组,形成测验、水情等相关业务部门一体联动、一体贯通、一体推进的“五联”工作机制。
主要措施
一是会议联席。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最新通知和文件精神,及时掌握工作部署和指示要求,抓好贯彻落实;总结阶段性工作,分析研判形势要求,明确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加强业务沟通和技术探讨,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值班联合。在防汛关键期,工作组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根据岗位需要和业务特点,科学搭配、合理配置,除水情科正常值班人员外,联合值班人数一般不少于2人。启动防汛测报应急响应期间,工作组全体成员务必全员在岗。
三是信息联通。打通信息屏障,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测验科牵头各县级中心、应急队严格落实“应测尽测、应报尽报、随测随报”工作要求,水情科牵头各县级水文中心加强报汛断面信息完善和洪水期滚动预报,确保各类信息上下畅通、共享共用。
四是人才联智。紧紧围绕省水文中心常态化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目标任务,工作组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业理论培训、业务流程操作、专项技能比武等方式,实现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全面锻造复合型水文技能人才。
五是科研联创。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加强水文基础研究,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及时总结水文测报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深入开展水文规律和特性分析,持续开展新仪器新设备比测分析和推广应用,以科技赋能水文现代化发展。
工作成效
市中心测报联动工作组组建以来,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和组织协调作用,统筹人员力量,兼顾各类站点,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工作流程,测报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全市水文测报任务顺利完成。
一是组织体系保障有力。测报工作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由两名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均具有统揽全面工作职责,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贯通协同工作合力,工作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今年汛期6次启动水文测报四级响应期间,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组织有序、执行有力、行动迅速、配合密切,全员坚守岗位,筑牢严密防线,为应对每一次洪水测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工作组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作用,密切保持沟通联络,严格执行“叫应响应”机制,随时做好应急监测等准备工作,市中心水情科每场降雨都按照不同量级提前开展预测预报,对较强降雨实施滚动预报,联动工作组同步开展会商研判,为各级领导指挥调度提供决策依据。汛期共编发雨水情快报53期,编发雨水情短信120期,编制洪水预测分析21期,开展纳雨能力分析126站次,开展联合会商18次,并按时参加市防办联合值班,工作效率显著增强。
三是测报质量不断提升。面对今年汛期降雨面弱点强和不确定性等严峻复杂特点,为确保监测预警准确及时,工作组会同各县级中心紧盯重点落雨区和防汛关键区域,统筹兼顾国家基本站、中小河流站及大中型水库等监测站点,综合运用各种监测手段,优化人员分工,加密监测频次,测报人员队伍得到进一步锻炼,测报能力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汛期共施测流量311次,泥沙测验13次。
四是科技创新成效初现。测报联动工作组为全市水文测报人员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学习平台,广大职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工作实践,总结技术经验,开展学术研讨,强化科技攻关,赋能水文现代化发展,2025年共申报市科技局科研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获齐鲁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齐鲁水利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水文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水文软科学奖9项,山东水文优秀论文奖3项。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