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近日,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 年)》发布,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济南位列综合排名前五。其中,济南的入围,超越了天津、广州、南京等传统经济强市,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表示认同,也有人感到意外。
在这场不以GDP为唯一标尺的城市竞赛中,济南究竟做对了什么?
告别“唯GDP”
从 “温吞” 到综合发展优等生
在理解济南排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这份报告的评估逻辑。
《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 (以下简称“报告”)是我国在城市综合发展领域的首份标准化研究成果。该报告在10月13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中发布。
记者注意到,报告中明确提到,“城市综合发展指数”(CCDI)是一个对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综合性评估体系。它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选取90个具体指标,全面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
报告采用了多达175项指标数据,并且评估方法上,采用阈值标准化与等权重加权的方式,将各指标转化为0-100的分数,最终合成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指标主导排名的情况。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唯GDP论”的榜单,而是一面衡量城市全面发展水平的“镜子”。
榜单中,济南的综合排名位列第五,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学军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城市评价的“路径依赖”,习惯于看GDP、看财政收入。
回顾2018年以前,济南还面临着“省会城市首位度不高”的质疑。当年,济南GDP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中游,城市一直给人以“温吞”之感,不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城市形象均不突出。
如今来看,济南在这几个维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甚至做到了领先。具体来看,在报告中,济南在“宜居城市”子项中高居第二,仅次于北京;“韧性城市”位列第六;“文明城市”排名第八。
报告中提到,“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的核心就是要识别城市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吴学军看来:“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城市的吸引力不再仅仅源于经济规模,更来自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文化活力、治理水平等综合竞争力。而济南的一些发展理念,恰恰与报告的导向高度契合。
把民生投入
转化为 “实在获得感”
济南综合排名的关键支撑,来自其“宜居城市”的卓越表现。该项84.28的高分,仅次于北京。报告特别肯定了济南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公租房供给,夯实民生保障”方面的显著成效。
吴学军介绍,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是一项综合性考题——既要看生活环境,也要审视就业环境,更要检验其在公共服务保障等“硬功夫”上的投入与成效。
济南乐山小区社区的蝶变是生动缩影。这个曾面临私搭乱建、停车难等典型问题的老旧小区,通过系统治理,打造出中心广场、休闲小广场与多处微景观,并借助交通微循环改造与“港湾式停车”,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
从老旧小区焕新,到公共基础设施增补,再到停车难的破解——这些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点滴改变,并非零散的偶然,而是济南市年复一年、系统推进的“民生实事”的具体体现。
从2024年起,济南就通过人大代表票决制选出民生实事。这意味着民生项目的确定不再是政府单方面决定,使民生投入更能精准对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持续增长的民生投入,是这一切变化的坚实保障。数据显示,2016至2020年间,济南市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的支出年均增长高达11.4%,占比从75.2%提升至79.5%。而在2024年,这一比例更达到了80.3%,其民生投入力度甚至高于深圳、杭州等许多GDP总量领先济南的城市。
吴学军表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最终都转化为了市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理念。这一切的背后,正是这座城市在“让市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这份初心上,所下的真功夫、细功夫。
以智慧与创新
锻造城市韧性内核
一座理想的城市,不仅在于其宜人的日常,更在于其应对风险挑战时的智慧与坚韧。在“韧性城市”测度中,济南位列全国第六;而智慧城市一列,济南同样成绩不俗,排名第九。
“当前,数字浪潮正重塑着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智慧与韧性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赋能、相辅相成。城市韧性的提升,离不开智慧化建设的深度支撑。”吴学军表示。
走进济南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城市运行的关键指标——交通流量、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信息实时跳动、一目了然。这背后,是海量数据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
基于这个城市数字底座,“交通大脑”可以调控优化智能信号灯,济南核心片区路段日均减少红灯等待9.5小时,路口平峰时段空放时间减少15%左右,延误指数降低10%以上,高峰时段溢流时长明显减少;在全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指挥平台,济南打造了燃气、热力、森林防(灭)火等21个专题,实现全方位应急预警报警事件监测。
目前,智慧化与数字化带来的高效精准,已悄然渗透进政务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然而,这些应用并非无源之水。“驱动这座‘城市大脑’高效运转,并在复杂局面中展现出强大韧性的,正是济南日益蓬勃的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吴学军认为。
在“创新城市”测度中,济南同样表现优异,排名第十。
过去一年,济南铆足了劲儿,向着科技创新找出路、找空间——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排名提升至第31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保持第15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
随着齐鲁科创大走廊、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密集建设,济南正汇聚大量高端人才与研发机构。以浪潮集团为龙头,济南在服务器、工业软件等领域奠定了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瞩目的服务器研发制造重镇。以齐鲁制药、华熙生物等为代表,济南在生物医药与透明质酸研发生产领域,更做到了世界级水平。
今年,围绕工业强市顶层设计迭代,以创新为驱动的新的“13+34”产业链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等产业的“硬核”升级,是济南综合实力最坚实的底座。这些证明了,济南经济结构不仅“强”,而且“新”、有“韧性”。
用历史底蕴与城市温情
提升文明软实力
衡量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也要看这座城市文化、生态与人文精神凝聚的“软实力”。
漫步济南街头,脚步落在青石板上,抬眼便是文化的痕迹。许多游客在离开后这样感叹:这是一座有根、有魂的城市。
“一直以来,济南这座城市,珍视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济南市政协委员魏新这样评价。通过持续保泉补水,济南让七十二名泉终日喷涌,成为城市最灵动的呼吸。明府城、老商埠、上新街在保护中更新,让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和谐共生。遍布全城的公园与绿道,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的寻常光景。
更动人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他们用真诚与热情,共同焐热了济南的底色。公交车被亲切地称作“老百姓的私家车”;“你只管踩油门,剩下的交给我”,体现了交警生命至上的承诺;雨天地铁站里工作人员递上的一件雨衣;大雪天众人合力推动公交车的画面……这些微小瞬间,恰是城市温情的放大镜,让济南成为一座“人情味十足”的城市。
正如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康辉评价, “人其实是我到济南遇到的最美的风景,总能够感受到质朴的热情。”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典范,济南并未停留在荣誉之上,而是不断为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一城大爱暖泉城”等品牌活动,让文明氛围愈发浓厚,市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持续生长。
这份力量,也正转化为吸引人才的强大磁场。济南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截至2024年底,济南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287.5万人。通过实施“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战略,构建“人来无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一座“人才向往之城”。
而那句真挚的城市IP——“我在济南,刚刚好”,或许正是对这座城市综合发展成果最温柔、也最有力的诠释。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