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下文简称《措施》)。《措施》明确,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其中,“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要求引发舆论关注,登上热搜第一。不少网友表示“强烈支持,课堂还是要回归上课本身”“中小学确实应该严格管理”,但也有网友提出疑虑,“手机不带入课堂的规定这些年都在执行,但管理有难度”“学生的打卡作业怎么办”。
确实,2024年11月,《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中提到,“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可见,“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相关新闻仍会引发舆论热议,说明政策如何在现实中管理和落地,以及延伸至课堂之外,如何引导孩子们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依旧是学校和家长的痛点和难点。
《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相较于往年调查数据,当前未成年网民更热衷于交流网络流行文化、网上消费活动更加频繁、玩小游戏的人数增多,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社交手段。
当互联网全面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让未成年人脱离网络几乎是不现实的,这点从数据上也不难看出。而且,除了学习,消费、娱乐、社交,未成年人的网络活动丰富且复杂。再加上,他们本身自控力、专注力以及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力较弱,能否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线上与线下的关系,正确分配时间与精力,都值得打上一个问号。从这个角度看,在物理空间上禁止和隔离手机的使用,直接但有效。这也是为何不少家长会支持“不带手机进课堂”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出台的背景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堂频繁查看手机信息,注意力在书本和手机间来回切换,显然对学习效率和深度思考有所影响;课下沉迷手机社交,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容易产生情绪问题。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个宏大且复杂的命题,一纸禁令或许能对校园围墙内的手机使用问题有一定效果,但围墙外的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却需要科学引导、社会协作。就像《措施》中提到的“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孩子健康的网络习惯和身心状态,需要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滋养。
技术的脚步不可阻挡,如何教会孩子们在数字时代自处,已经成为了一道时代的必答题。而要解答这道题,显然还需徐徐图之、绵绵用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作者:吴亚琦)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