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寒流未至,暖流已悄然涌动在东营市第二中学的每一个角落。10月20日,当这座城市尚未开启集中供暖之时,东营市二中的教室和宿舍却已温暖如春——学校的地热供暖系统提前26天启动运行,让全校师生在寒冬来临之前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这提前送达的温暖,是学校深入开展“有温度的教育”实践的生动写照。从精准研判天气到周密部署准备,再到服务细致入微,这一次提前供暖的背后,是东营市二中遵循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源的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位师生在学校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提前供暖:小温暖见证大情怀
深秋的东营,寒流初袭。但在东营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却涌动着一股特殊的暖流。
“宿舍温度26摄氏度!”10月28日,记者在该校学生宿舍实测到的这个数字,背后是学校比市政供暖提前26天启动供暖系统的暖心举措。这一决策,彰显了学校领导班子“以生为本、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
“供暖工作要做在入冬之前,教育工作要做在学生需求之前。”东营市二中校长马占武表示。学校早在国庆期间就启动了供暖准备工作。10月8日起,后勤保障中心主任隋联军带领工作人员与东营深层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全校5口地热井、8公里供暖管线、1268组暖气片开展“拉网式”排查。经过12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累计更换老旧阀门46个,维护泵站设备32台(套),于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系统调试和打压试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提前供暖产生的额外费用全部由合作企业承担,这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更见证了校企携手育人的深厚情谊。截至目前,全校教学楼、宿舍区等所有场所温度均稳定保持在22-26摄氏度之间,为师生创造了温暖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多方协同,织密温暖“保障网”
为确保供暖质量,学校建立了“四级保障体系”:深层公司派驻2名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学校后勤处安排8名工作人员分片包干;各年级班主任每日3次测温记录;总务处随机抽查督导。同时,成立15分钟应急抢修队,配备专业设备和常用配件,确保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更令人感动的是,校长马占武坚持每日巡查锅炉房,他的工作笔记上详细记录着各区域温度数据:“教学楼23.5℃,宿舍区24.8℃……”这些数字背后,是学校领导班子“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
“宿舍里现在暖和得很!供暖前晚上要盖厚被子,现在一条夏凉被就够了。”高二10班的张子瑾笑着说。她的同学胡如鑫也迫不及待地分享:“之前上课还得穿冲锋衣,现在一件薄外套就刚好。更让我自豪的是,大部分学校还没开始供暖,我们学校却已经提前送暖了。”她接着说,“我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也非常惊讶,一直说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太周到了。”
在操场上,高三体育教师董亚男告诉记者,她第一时间就把学校提前供暖的消息分享给了其他学校的教师朋友。“大家听说后都特别羡慕,都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一定能更专注地学习。”她表示,“教室暖和了,学生手脚不冷,注意力自然更集中。这也让我们老师更加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这么好的条件,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的用心。”
温度教育:细节点滴彰显育人初心
提前供暖只是东营市二中推行“有温度的教育”的一个缩影。2023年8月新领导班子到任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有温度的教育,做有情怀的教师,育有素养的学生,建有活力的校园”的办学理念,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暖心工程。
“校长午餐”成为倾听学生心声的重要窗口。校长马占武定期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在轻松氛围中了解学生需求;“冬至送饺子”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温度,学校为全体师生免费提供水饺,使传统文化浸润校园;“便民药店”开业运行,配备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械,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开通35条“专线公交”,实现东西城主要小区全覆盖,有效破解了家长接送难题。校园内智能可视电话、微波炉、电冰箱等便民设施的配备,无不体现着学校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恰是学校落实“以生为本”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马占武表示:“教育的温度,就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对每一位师生的关爱。”
育人实效:温暖校园结出硕果
东营市二中“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已结出丰硕成果。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学校星级食堂”等荣誉称号,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创新实施“五星班级”“五星宿舍”评选机制,激发师生争先创优的内生动力。通过开展“美食节”“家校开放日”“春游踏青”等特色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
“温度教育”更促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旺旺集团等爱心企业主动到校开展捐赠活动,总价值30万元的爱心物资让师生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温暖。家长普遍反映,学校的暖心举措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之道,贵在用心。东营市二中从提前供暖到系列暖心工程,从教学改革到服务优化,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用真情实意温暖校园,用扎实行动诠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深刻内涵。这种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不仅温暖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更点亮了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大众新闻记者 徐文君 实习生 张永胜)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