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潍坊临朐建成6处省级试点文化书院,成为县域亮眼文化地标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1:1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佳潼 通讯员 赵晨旭

10月28日晚饭后,临朐县城关街道龙泉社区的老李牵着9岁孙子的手,快步往社区文化书院赶。今天有县中医院专家举办讲座兼义诊活动,爷孙俩可不想迟到。

刚到书院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阵阵笑声,不少居民已经围坐在教室里,有的翻看着提前发的推拿手册,有的和相熟的邻居唠着家常。老李抹了把额头的薄汗,笑着往教室里凑:“自打这书院办起来,我是放下筷子就想往这儿跑!”

在临朐,像龙泉社区这样让人时时“惦记”的文化书院共有6处。作为省级试点文化书院,这6座书院各有特色,成为全县最亮眼的文化地标。

龙泉社区作为涵盖多个小区、人口密度高的大型社区,书院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舞蹈室、书画房、中医诊室一应俱全,把“融合枢纽”的功能落到了实处;东苑文化书院藏着满室书香,党史、经济、文学类书籍整齐排列,“悦读东安·书香满苑”活动常办常新,让墨香浸润居民生活;兴隆社区的书院满是乡愁,《兴隆村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老故事、家乡味、老手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守住了社区的文化根脉;万华社区的书院地处核心商圈,智能借阅系统、创意工坊、幸福电影院样样齐全,“商圈+IP”主题活动办得热火朝天,让文化与商业碰撞出活力火花。

这些文化书院各有侧重、各具风情,却共同勾勒出临朐文化书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建设图景。临朐始终坚持“一书院一特色”的理念,立足每个社区的人口结构、资源禀赋与居民需求精准发力,让每一座书院都成为贴合居民生活的“专属文化空间”。

“手再抬高些,重心下压,双脚平齐……”周一晚上,龙韵社区文化书院活动室内,伴着轻柔的音乐,71岁的卞志贤老师正带着三十多位居民打太极,她手里的太极扇随着招式开合,发出清脆的响声。“一直想找专业的老师学习太极,今天专业老师就来到了家门口。”社区居民李艳华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着自己和邻居们练习太极的短视频。

服务,精准于居民需求的回应里。

走进任何一座临朐文化书院,楼梯口或大厅里准有一块显眼的活动牌,非遗剪纸、艾草锤制作、八段锦、中医研学……上面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滨水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群众点题、社区选题、书院精准对接需求”,让课程更对居民“胃口”。

前段时间,滨水社区通过微信群收集需求,发现不少年轻妈妈想学小儿推拿,立刻和县中医院的“双报到”团队对接,没过几天就开了班。居民冯冉以前总带孩子跑医院,现在学会了揉板门穴、推大肠经,说起这件事儿就忍不住笑意:“简单管用!这半年省下了近千元医药费,还和其他妈妈结成了互助小组,谁家孩子不舒服,群里一说就有人支招。”

书院的活力,更藏在居民共建的热情里。今年4月,文化志愿者王梦杰下沉到东苑社区,开设古筝公益课,居民刘丽丽第一时间报了名。以前她总爱在家追剧,跟着学古筝后,不仅圆了二十年的音乐梦,现在还成了课堂志愿者,帮老师整理乐谱、给新学员纠正指法,忙的不亦乐乎。

“建设文化书院可不是社区的‘独角戏’,得靠大家一起聚智聚力,才能越办越精彩!”谈及文化书院建设,龙泉社区主任郑立邦深有感触。社区在党组织引导下,把文化活动主导权交给居民,从活动策划到力量招募,实行共建共享。一有活动,大伙抢着“揭榜”,或是出节目,或是拿意见,或是献资源。

如今,临朐还在不断拓展文化书院的“朋友圈”,探索“书院+研学”“书院+旅游”“书院+科技”等新模式。隐士书院围绕柿子特色文化,推出“柿情画意”研学活动,服务周边10个自然村2000多名村民,让乡土文化焕发新活力。县图书馆、县博物馆还开设“云悦读”“网上展览”,让居民在“指尖上”也能享文化盛宴,打破了服务的时空界限。

现在临朐的文化书院,从早到晚每天都热闹非凡。据统计,全县社区文化书院建成后,平均每天服务居民超1200人次,周末高峰时能突破3000人次。越来越多的居民,把书院当成了第二个家,放下筷子就往这儿跑。在这里,不仅能学知识、长本领,更能找到归属感,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责任编辑:孙雪婷

王佳潼

新闻小白 还在学习~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