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夏侯凤超 王贝艺 李梦瑶 于泊升 冯沛然 岳致呈 见习记者 冯子芯 摄影 王鑫
“智济东方・数联未来”,10月31日,“东盟+中日韩(10+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在济南融创国际会议中心启幕。当日下午,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技术总监宋耀以“建设齐鲁文化大模型,打造山东文化新基建”为主题,在大会上分享了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领域的实践成果。
建强技术力量
为文化新基建提供坚实支撑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探索文化新基建的实践,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宋耀介绍,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为山东赋予了重大文化使命;而山东数字文化集团的成立,正是肩负这一使命的重要载体。

2024年12月6日,山东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大众报业集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决定对齐鲁传媒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改建为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今年4月1日,在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上,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正式揭牌成立。
“构建与山东经济文化大省地位相匹配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重大使命与重要责任。”宋耀介绍,近年来,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相继获批建设山东省新型智慧媒体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数字文化创新实验室、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三大省级科研平台,为技术研发搭建起“硬核”载体。在核心技术突破方面,累计申请技术发明专利60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40多项,牵头制定相关行业技术标准8个,成功打造出齐鲁文化大模型等一批标杆性产品。
筑牢技术底座
自主开发齐鲁文化大模型
着眼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趋势,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抢先布局了一批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数字文化领域重大项目,积极构筑山东文化新基建。

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以大众报业集团积累的2000多万条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影像资料等媒体数据为基础,联合省内文化单位、高校,围绕“46 个山东文化标识”(涵盖历史名人、文化典籍、文化遗产等六大类)开展系统性数据归集,初步搭建起覆盖全省的省级文化资源服务平台。
“在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背景下,我们深刻意识到,大模型带来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且通用大模型难以精准适配文旅场景的专业需求,必须自主打造扎根本地文化土壤的行业大模型。”宋耀介绍,基于这一理念,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支持指导下,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以山东文化数据库为核心训练语料、以自有高性能GPU集群为算力引擎、以自研多模态内容风控平台为安全保障,自主开发建设了齐鲁文化大模型。

自去年11月28日上线以来,齐鲁文化大模型先后获得国家网信办“双备案”,被写入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和数字强省建设工作要点,入选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名单,以最高水平通过中国信通院可信AI五星测评,并成功入选山东省最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之一“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以及山东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在9月17日召开的山东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上,齐鲁文化大模型作为文旅领域唯一一个人工智能代表性成果亮相,获得各方高度认可。在10月16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齐鲁文化大模型再次精彩亮相。
拓展垂类领域
丰富文化大模型应用场景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以齐鲁文化大模型为核心,不断拓展垂类领域应用。宋耀介绍,在红色文化领域,联合多方单位建成沂蒙精神大模型;在儒家文化领域,携手人民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打造孔子数智大模型,于今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正式上线;目前,齐鲁文化遗产大模型正在推进中,同时与东阿县合作共建中医药文化大模型,未来还将布局更多地方特色文化大模型。

在应用产品层面,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打造的系列创新平台更是让文化数字化“看得见、摸得着”:国内文旅领域首个智能体开发平台“繁星”,已孵化出“张养浩”智能体、沂源乡村文化智能体等;“浩宇”文旅数字化平台实现济南超然楼毫米级数字复刻,“文趣”平台为文化场馆提供数字化展陈方案,“灵溪”平台以游戏化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天元”元宇宙活动平台已承办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天成”数字人开发平台打造的孔子3D超写实数字人达4K影视级效果,“元梦”沉浸式体验空间的“XR 空间站”开业三日客流破千,成为济南文旅新打卡地。
深化产业合作
共筑开放共享生态格局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积极扮演连接器与赋能平台的角色,广泛聚合资源,构建共享开放的发展生态。
目前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已与山东省16市签约共建文化数据库和齐鲁文化大模型,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与腾讯集团共建山东数字文化科技研发应用中心;10月24日,与浪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打造“文化行业专属云”,推动“AI +文化数据”融合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设齐鲁文化大模型、打造山东文化新基建,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业。”
报告尾声,宋耀发出诚挚邀约,“我们期待与各界同仁携手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无限可能,让璀璨的齐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数字强省、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