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三病区团队凭借精准的诊断能力和高超的内镜技术,成功为一名高龄、罹患罕见“同时性多原发结肠癌”且合并不全肠梗阻、严重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一次性置入两枚支架解除梗阻,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机会。

74岁的于先生(化名)已间断出现脓血便8个月,他一开始没当回事,直到症状越来越重才到医院就诊。刚入院检查,就查出一个危急值——血清钾低至2.24mmol/L,这个数值随时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等并发症。消化内科三病区团队毫不迟疑,争分夺秒地启动了紧急补钾治疗,一点点把血钾指标拉回安全线,为后续治疗抢出了“黄金窗口期”。
在于先生的血钾指标趋于稳定后,消化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卢朝辉为其做常规结肠镜检查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阻碍”:内镜刚探到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距肛缘12厘米处),就被一团环周肿物“卡了壳”,肠道管腔窄得连镜身都过不去,初步判断是恶性肿瘤。可进一步的胸腹部增强CT显示,肿瘤已出现多发转移,病情比预想中更复杂。考虑到患者为晚期癌症且合并梗阻,医院立即启动肿瘤多学科会诊——消化内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结直肠肛肠外科专家共同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当务之急是解除肠道梗阻、打通生命通道,才能为后续抗肿瘤治疗创造条件。经过反复评估,团队决定采用“内镜下支架置入术”这一微创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
随后的支架置入手术,成为整场救治的“关键一战”。在消化内科三病区主任郭立宏的指导下,主治医生褚爱霞操作超细内镜展开探查。与首次普通结肠镜仅发现一处狭窄不同,超细内镜凭借纤细的镜身,顺利通过第一处狭窄段(距肛缘12~17cm)后,竟在更近端的乙状结肠(距肛缘22~25cm处)发现了第二处由肿瘤引发的环周狭窄。这一发现直接确诊了“同时性多原发结肠癌”——这种在同一时间、不同部位出现两处原发结肠癌的情况十分罕见,也正是导致患者病情严重的关键原因。
“既然发现了,就一次解决,别让老人遭两回罪!” 面对两处狭窄的双重挑战,团队没有犹豫,迅速调整方案,决定一次性解决两处梗阻,避免患者二次手术。手术团队默契配合,在超细内镜的精准引导下,先将导丝顺利通过双重狭窄段,再在内镜直视下,将两枚规格分别为 20mm×60mm、20mm×80mm 的BONA金属裸支架精准置入。随着支架的释放,肠道管腔瞬间恢复通畅,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超出预期,不仅大便恢复通畅,也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这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不仅帮患者闯过了生死关,更展现出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在复杂消化道疾病诊疗领域的硬实力:超细内镜的应用凸显了精准诊断的重要性,肿瘤多学科会诊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保障,而团队过硬的内镜技术则确保了微创手术的安全高效。
目前,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已常规开展此类高难度内镜介入治疗,标志着该院在晚期结直肠癌及其并发症的诊疗领域迈上了新台阶。此举为更多曾被判定为“失去治疗机会”的复杂病例,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新选择。(大众新闻记者 巩奕含)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